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列表
成语故事 共有 261 个词条内容

一国三公

    解释: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故事。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但是需要经过虞国。晋献公...[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解释:一声鸣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很一般,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 出处:《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来源: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败涂地

    解释: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高祖本纪》。原文中,刘邦在秦朝灭亡后,与项羽争夺天下。在某次关键时刻,他询问群臣为何他能得天下,而项羽失之。在...[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往情深

    解释: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来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桓子野是一个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人,每次听...[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挥而就

    解释:挥:挥笔;就:成功,完成。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等很快就完成了。 出处: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来源:这个成语来源于宋代的历史。据说当时有一...[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举两得

    解释:做一件事得到两个方面的好处。 出处:这个成语源于《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原文中描述的是通过一种措施,同时达到了安慰和宽慰两个目的。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化为泛指一种行为同时带来两种好处的情况。 引申意义:1...[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误再误

    解释: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形容屡被耽误或屡犯错误。 出处:《宋史·魏王廷美传》:“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魏王廷美传》中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共有两个儿子,但都没有将皇位传给他们,...[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钱不值

    成语解释: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灌夫的...[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笔勾销

    解释: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也常用来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等全部否定。 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抹摋而去。”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最初来源于古代的记账方式。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毛笔在账本...[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窍不通

    解释: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闭塞,愚钝,对于所接触的事物一无所知。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