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一误再误
成语故事

一误再误11.jpg

解释:

        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形容屡被耽误或屡犯错误。

出处:

        《宋史·魏王廷美传》:“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魏王廷美传》中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共有两个儿子,但都没有将皇位传给他们,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当宋太宗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时,他询问了大臣赵普的意见。赵普则回答说,太祖已经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传位给儿子),难道陛下您还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吗?这里的“一误再误”原意是指宋太宗不应该重复宋太祖的“错误”。后来,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逐渐扩大,不再仅仅指皇位传承的问题,而是泛指任何重复犯错或屡被耽误的情况。它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或行动时要谨慎,避免重蹈覆辙。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多次出现错误或失误,而且往往是因为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而导致的。它强调了重复错误的严重性和需要避免的必要性。

近义词:

        屡教不改、重蹈覆辙。

反义词:

        悬崖勒马、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辨析:

        “一误再误”与“重蹈覆辙”都有重复犯错的意思,但“一误再误”更强调多次的、连续的失误,而“重蹈覆辙”则更侧重于走老路、犯同样的错误。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错误和失误的深刻认识。在中国文化中,错误和失误往往被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但同时也强调要避免重复犯错。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于提醒人们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要在同一件事情上多次犯错。这也是一种对于谨慎和反思的倡导,鼓励人们在行动前深思熟虑,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成语故事:

        却说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皇帝的宝座传给大弟弟光义(即宋太宗),二弟廷美及儿子德昭均有重用。
        廷美虽然官居中书令、开封尹之职,封齐王,权力比宰相还大,但是骄横成性,任意胡为,多次阴谋篡夺帝位,以致发生了由太子太师王溥等七十四人联名上告廷美大逆不道,应当杀头的事情。
        宋太宗召见宰相赵普,询问其中的缘故。赵普便一五一十地将过去的故事讲给太宗听。
        原来在赵匡胤做了皇帝的第二年,赵匡胤的母亲昭宪太后病重。她问不离左右的赵匡胤:“儿啦,你可知道你能做皇帝的原因吗?”
        太祖一时说不出来。太后一定要太祖回答,太祖硬着头皮说:“儿臣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先祖和太后有积德呀!”
        “不!”太后说:“是后周世宗皇帝让你做皇帝的。假如后周有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天下哪里轮得到你呢?”因此,你百年以后,皇位应该传给你的弟弟!”
        太祖一面磕头一面哭着答应。
        太后回头对赵普说:“爱卿也替我记着这些话,切不可违反!”
        赵普也连连答应,还写了约誓书,藏在嵌金匣子里,命谨慎宫人保存。
        宋太宗听了赵普的一番叙述,心里有些明白,昭宪太后和太祖的本意,是要太宗今后传皇位给廷美,由廷美再传给德昭;可是廷美竟有点迫不及待。
        过了几天,宋太宗问赵普,自己百年之后是否可以将皇位传给廷美。赵普说:“太祖已经失误,陛下怎么能再次失误呢?”
        于是,廷美被远贬房州,忧郁成病而死。
        后来,“一误再误”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第一次错了,不吸取教训,第二次又错了,屡犯错误。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