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一挥而就
成语故事


一挥而就11.jpg

解释:

        挥:挥笔;就:成功,完成。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等很快就完成了。

出处:

        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代的历史。据说当时有一位文人名为莫公,他被召到皇宫中为皇帝起草诏书。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一口气完成了六篇诏书,每一篇都是一挥而就,文不加点,非常流畅和精彩。这让在场的人都大为惊讶,对莫公的才华表示赞赏。

引申意义:

        引申为形容才思敏捷,做事迅速,效率高。不仅限于文字工作,还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需要快速完成的工作或任务。

比喻意义:

        比喻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能够迅速且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近义词:

        一气呵成、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一挥而成、文不加点。

反义词:

        千锤百炼、精雕细刻、字斟句酌。

辨析:

        “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都有迅速完成的意思,但“一挥而就”更多地用于形容文字工作或艺术创作方面的快速完成,而“一蹴而就”则更多地用于形容事情或任务的迅速成功。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才华和效率的赞美。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被要求即兴作诗或写文章,这需要他们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捷的思维。“一挥而就”正是这种才华和效率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任务或挑战时,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和自信,做到迅速而高质量地完成。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应该注重效率和质量,做到既快又好。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态度。

一挥而就.jpg

成语故事: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南宋末年一位伟大的抗元民族英雄,屡次应诏起兵,积极抗元。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被囚四年,敌人百计诱降,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同时,文天祥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被囚禁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记录了他的英勇气概。他的作品以《指南录》《指南后录》最具代表性。《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更是为后人所传诵。
        青年时期的文天祥,就很有才学。他仰慕欧阳修、胡铨等人,立志大干一番事业。
        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20岁的文天祥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进士考试。考试那天,他根据题目,就当时的一系列政治问题,写了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文章,主张改善朝政。他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连草稿也没有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从头到尾一口气就写成了。
        监试官王应璘见了,大吃一惊,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位贤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为赏识,亲自选定他为第一名。
        后来,“一挥而就”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写文章、作画时身手十分敏捷。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