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一窍不通
成语故事

一窍不通11.jpg

解释: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闭塞,愚钝,对于所接触的事物一无所知。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矣。”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来源:

        这个成语最初是来源于一个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的心脏有多个“窍”(也就是通道),如果这些通道都是畅通的,那么人就会聪明伶俐,心智开明。后来,这个理论被引申用来形容人对于某个领域或某个事物完全不懂、一无所知的状态。

引申意义:

        1. 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毫无所知,完全不懂。2. 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思维僵化,不善于变通,缺乏洞察力。

比喻意义:

        就像心脏没有畅通的通道一样,一个人如果对于某个事物“一窍不通”,那么他就无法理解和把握这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像是一个完全的外行。

近义词:

        一无所知、目不识丁、闭门造车、浅尝辄止等。

反义词:

        无所不知、博大精深、见多识广、驾轻就熟等。

辨析:

        “一窍不通”和“一无所知”都表示对某事物不了解、不知道,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一窍不通”强调的是对于某个领域或某个事物完全无法理解和把握,而“一无所知”则更侧重于表示对某个事物一无所知,没有任何了解。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的理解和观察。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打开自己的“心窍”,让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变得更加开阔和敏锐。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自己不懂的事物时,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妄下结论。

一窍不通1.jpg

成语故事:


        殷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诚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谏劝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
        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解剖开来看个究竟!”
        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后来,“一窍不通”这一成语,比喻对事物毫不理解,一点也不懂。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