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列表
成语故事 共有 261 个词条内容

一去不复返

    解释: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形容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或人离开了就不再回来。 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来自多个古代文献,但较为常见的是与《史记》相关的引用,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史记》原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一去不复返”这五个字,但其中的意境与这个成语相符。现代人们常...[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问三不知

    解释: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来源: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不做,二不休

    解释: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来源与引申: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的一个历史故事。唐代张光晟随着朱泚(cǐ)造反,在朱泚快失败的时候...[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蟹不如一蟹

    解释: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出处:宋·苏轼《艾子杂说》:“艾子行于海上,初见蝤蛑,继见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体愈小,因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中,艾子在海边行走,先看到了大型的蝤蛑,再看到稍...[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解释:意思是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七步之才

    成语解释:七步之才原指曹植七步内能作出诗的才华,后指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七擒七纵

    成语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成语来...[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十二金牌

    一、解释 “十二金牌”原意是指南宋时期,朝廷在一天之内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命令正在北伐的岳飞立即撤军。这里,“金牌”是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的标志,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成语“十二金牌”即源于此历史事件,用来比喻紧急的命令或回师、撤退的命令。 二、出处与来源 这个成语出...[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十行俱下

    成语解释:十行俱下,也作“一目十行”,形容阅读速度非常快,一眼就能看十行文字。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具体文献可能因版本和流传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它常被与古代才子佳人或文学大家的阅读速度相联系,用以形容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来源与...[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十羊九牧

    解释:原意是十只羊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沉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后用以比喻民少官多。 出处:《隋书·杨尚希传》:“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