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十二金牌
成语故事

十二金牌11.jpg

一、解释

        “十二金牌”原意是指南宋时期,朝廷在一天之内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命令正在北伐的岳飞立即撤军。这里,“金牌”是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的标志,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成语“十二金牌”即源于此历史事件,用来比喻紧急的命令或回师、撤退的命令。

二、出处与来源

        这个成语出自《宋史·岳飞传》,原文是:“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描述了当时朝廷对岳飞的紧急召回。

三、引申意义与比喻意义

        除了原意之外,“十二金牌”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紧急或重要的命令、指示。它不仅可以指代军事上的撤退命令,也可以引申为任何需要迅速执行的重要任务或决策。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方面,“十二金牌”与“十万火急”、“急如星火”等成语意思相近,都表示非常紧急或重要。

        反义词则可以是“慢条斯理”、“从容不迫”等,表示不紧急或不重要。

五、辨析

        在使用“十二金牌”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背景。虽然它通常用来表示紧急或重要的命令,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命令的突然或不合理。

六、文化内涵与智慧

        “十二金牌”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忠诚、服从和军事纪律的重视。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此外,“十二金牌”还蕴含着一种悲剧色彩和智慧。它暗示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即使像岳飞这样的忠臣良将,也难以违抗朝廷的命令。这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权力和责任的关系。总之,“十二金牌”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和借鉴。

十二金牌1.jpg

七、成语故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勇北伐,目标是直捣黄龙府,收回中原失地,恢复宋朝一统江山。
        要达到这一目标,当时确已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岳飞治军有方,岳家军战斗力很强,每每以少胜多,连战皆捷,所以金兵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
        岳家军英勇善战,使苟安东南的南宋皇帝高宗增加了收复失土的信心,他对岳飞说:“中兴宋室的大事,就全都委托给你了!”而每当听取岳飞所论恢复国土的意见方略以后,总是无限安慰,非常振奋地说:
        “有这样的臣子,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此外,岳家军又得到河朔义军的有力配合和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军队开赴前线,父老百姓争相赶着牛羊、运送干粮,慰劳为国血战的将士。头顶香盆、焚香迎候的人,更是挤满了道路两边。
        岳家军节节胜利,金兵闻风丧胆。不久,岳飞进兵朱仙镇。这个地方,离故都汴京已经很近了。岳家军与金兵对垒,岳飞派骁勇善战的大将只带领了背嵬(专打硬仗的亲随军)骑兵500人马出击,就打败了金兀术10万大军。经过这次战斗以后,金兀术再也调动不了手下的兵将,不少部属率兵投降岳飞。岳飞高兴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锐气丧尽,目前已丢弃辎重,向北逃窜。机不可失,准备乘胜进兵汴京,迎回徽、钦二帝。
        然而,朝廷一向有主战和主和两派。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打算丢掉淮河以北的国土,与金国议和。这时,高宗却倒向了主和派。秦桧深知岳飞抗金最为坚定,就先调一向与岳飞不睦的张俊等将领率部先归,然后以岳飞不宜孤军久留为名命令他班师回朝。怕岳飞不听,一天之内竟连发十二道金字牌。岳飞接到十二金牌,明白乘胜追击已绝无可能,气愤、惋惜地流下了眼泪,悲叹:“我十年的努力,没想到在一天之内全部作废了!”
        百姓们听说岳家军要撤走,拦着岳飞的马头痛哭失声:“将军一走,我们就全都没命了。”
        岳飞心中凄惨,流着眼泪取出金牌给百姓们看,对他们说:“我不能擅自留在这里。”
        一时哭声震动四野。后来,百姓们跟着军队往南走。岳飞奏告皇帝,把这些百姓安置在汉水六郡的闲田,让他们得以谋生。
        岳飞收复中原的宏愿,当然也就不能实现了。
        “金牌”,是指在宋代,凡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递送。后来用“十二金牌”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