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一去不复返
成语故事

一去不复返11.jpg

解释: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形容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或人离开了就不再回来。

出处:

        这个成语的出处来自多个古代文献,但较为常见的是与《史记》相关的引用,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史记》原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一去不复返”这五个字,但其中的意境与这个成语相符。现代人们常常将这个意境总结为“一去不复返”的成语。实际上,这个成语很可能是后人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表达。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上的离开不再回来,还常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如青春、机会等一旦失去就不会再回来。

比喻意义:

        比喻时间的流逝不可挽回,或某些事物、人一旦失去就无法找回。

近义词:

        不复返、有去无回、一去不回头。

反义词:

        卷土重来、反复无常(注:这些反义词并不是完全对应“一去不复返”的所有含义,只是在某些上下文中可以表示与其相反的意思)。

辨析:

        与“有去无回”相似,但“一去不复返”更强调一去之后的永恒性,不再有任何回来的可能性,而“有去无回”则更侧重于表示单程的性质。

文化内涵与智慧:

        1. 珍惜时间: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一旦流逝就再也回不来。它鼓励人们要有所作为,不要虚度光阴。

        2. 珍惜人与事:除了时间,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一旦失去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它教导人们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3. 决断与勇气:在某些语境下,这个成语也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因为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一去不复返。它要求人们要有远见和勇气。在中华文化中,“一去不复返”这个成语承载了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它既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一去不复返1.jpg

成语故事:

        战国后期,秦国治理有方,国势日益强大,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燕国的太子丹到处寻找武艺高强的武士,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荆轲的勇士。
        公元前228年,秦国军队消灭了赵国,逼临燕国境地。太子丹听说后很焦虑,请荆轲赶快出发。荆轲说:“要刺杀秦王,首先要想法接近他。如果能献上他渴望得到的燕国南部的土地和他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就好办了。”
        樊於期原来是秦国的大将,因为得罪了秦王,不得已逃到燕国来的。太子丹见荆轲说要樊於期的人头,不由于心不忍。荆轲于是只好自己去找樊於期,对他说:“秦王无道,杀了将军的父母宗族,这个深仇大恨将军不是早就渴望报了吗?如今我要去刺杀秦王,想借将军的头献给秦王,这样可以接近他,便于动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樊於期听荆轲这样一说,毫不犹豫拔出宝剑,说:“我天天做梦都想着报仇雪恨,心都快熬烂了。直到今天才得到你的开导。”
        说完,樊於期就刎颈自杀了。太子丹听说后非常悲痛,派人把樊於期的人头盛在木盒里,把它和燕国南部的地图一起交给荆轲,还帮荆轲找了一个帮手秦舞阳。
        临行这一天,荆轲想同一个住得较远的朋友一起去,因此迟迟没有出发。太子丹以为荆轲后悔了,就问他:“太阳已经下山了,你有动身的意思吗?”
        荆轲说:“我不过在等一个朋友,既然你这么说,那么我们就走吧!”
        太子丹等人知道荆轲不可能活着逃出秦国,就都穿白衣到易水边为他饯行。荆轲在他朋友高渐离击筑(古代乐器)伴奏下,慷慨悲怆地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场的人听了他的歌声,都不禁潸然泪下。
        唱完歌,荆轲头也不回地踏上征途。后来,他行刺没成功,被秦王所杀,死在秦廷。
        后来,人们就用“一去不复还”这个成语,来指去了之后不再回来。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