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十行俱下,也作“一目十行”,形容阅读速度非常快,一眼就能看十行文字。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具体文献可能因版本和流传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它常被与古代才子佳人或文学大家的阅读速度相联系,用以形容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来源与引申意义:
成语的来源往往与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古代,书籍是珍贵的财富,能够快速阅读并理解书籍内容被视为一种才能。因此,“十行俱下”不仅表示阅读速度快,还暗含着理解能力强、学识广博的引申意义。
比喻意义:
除了字面意义外,这个成语还常用来比喻处理事务或学习新知识时的高效和敏捷。它强调了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
近义词: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速读速记等,都表示阅读或记忆的速度非常快。
反义词:
逐字逐句、慢条斯理等,表示阅读或处理事务时速度很慢,非常仔细。
成语辨析:
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虽然“十行俱下”表示阅读速度快,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在某些需要深入理解和思考的场合,逐字逐句的阅读可能更为合适。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学识和才能的尊重。它鼓励人们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以更好地吸收知识、应对挑战。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成语故事:
南朝的时候,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萧纲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别好。他被封为晋安王的时候年仅4岁。
梁武帝让太傅教他读书写字,萧纲充分显示了他的天赋,看过的书都能够过目不忘。才6岁就能写出令人赞叹的文章来了。
梁武帝听说后,不相信竟有如此神童。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到前面,准备当场考考他,看看是否属实。
梁武帝临时出了个题目,让萧纲做一篇文章。萧纲不慌不忙铺开纸,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拿起笔来,很快便写成一篇辞藻优美的骈文。梁武帝看了赞不绝口,高兴地说:“这孩子,真是我家的东阿王(指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曹植,曾封东阿王)啊!”
萧纲年龄稍大后,就进一步博览群书。据说他念书速度极快,能一目十行。过了不多久,诸子百家的书籍几乎都被他读遍了,写起文章,做起诗赋来,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萧纲11岁时,梁武帝任命他为宣惠将军,丹阳尹。他虽然年少,但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各种事务,在百官中逐渐建立了声望。
公元531年,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去世,萧纲就被立为皇太子。从此,他便住进东宫,天天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庾肩吾、徐摛在一块儿吟诗作赋,过着极优越舒适的贵族生活。
萧纲极爱写诗。他说自己7岁就有诗癖,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不曾厌倦。但由于宫廷生活的狭隘和放荡,他写的诗大多格调低下,内容淫靡,被称为“宫体诗”。流传到宫外后,对当时的文风起了很不好的影响。
公元549年,军阀侯景起兵造反,攻破了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忧愤而死。萧纲被侯景立为简文帝,但实权却掌握在侯景手里。萧纲做了两年多傀儡皇帝,天天借诗文来抒发内心的苦痛。最后,侯景还是用毒酒把他毒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十行俱下”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速度极快,聪慧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