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一网打尽
成语故事

一网打尽11.jpg

解释: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聊为相公一网打尽。”。意思是“我姑且把他们全部抓住”。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的捕鱼方式有关。当渔民撒下大网时,希望将水中的鱼全部捕获,不留下任何一条。后来,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就不再局限于捕鱼,而是用来形容在某个范围或领域内,将所有的目标或对象全部抓住或清除。

比喻意义:

        除了其字面意义外,“一网打尽”还常用来比喻在解决问题、打击敌人或处理事务时,一次性地、彻底地解决或处理,不留下任何后患或遗漏。

近义词:

        一扫而光、全军覆没、斩草除根。

反义词:

        漏网之鱼、一介不取。

辨析:

        “一网打尽”与“斩草除根”都有彻底消灭的意思,但“一网打尽”更侧重于一次性地全部捕获或清除,而“斩草除根”则更强调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不留后患。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策略。在古代,无论是战争还是治理国家,都需要有策略地进行,以确保最大的效果和最小的损失。“一网打尽”就是这样一个策略,它强调了彻底性和效率,体现了古代人民在处理问题时的果断和决心。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或处理事务时,应该尽量做到全面、彻底,不留下任何隐患或遗漏。总结:“一网打尽”是一个富有策略性和智慧性的成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捕鱼动作,更是一个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有全局观和长远眼光,做到全面、彻底、不留后患。

一网打尽1.jpg

成语故事:

        事情发生在北宋庆历年间。
        著名文人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向宋仁宗提出了“原农桑,减徭役,明黜陟”等改革主张。他们认为,当今朝廷内忧外患,内囊空虚,百姓不胜负担。如能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对老百姓的徭役,赏罚分明,抑制土地兼并等,那么国富民强指日可待。谁知道,宰相吕夷简、夏竦等人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反对。他们在仁宗那儿说:“西夏战事已经平息,流寇已被消灭。如今国泰民安,圣上决不可轻信蛊言。”
        仁宗面对范仲淹等人的奏折,拈须沉思。
        一个月过去了,奏折如石沉大海。
        欧阳修得知吕夷简等人在从中反对,不由大怒:“这些人不知为天下忧,又禁止别人为天下忧。如不除奸去弊,我誓不甘休!”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决定推荐苏舜钦担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于是,苏舜钦接受使命又几次上书仁宗,力谏改革弊政,批评吕夷简等因循守旧,造成国家财政困难。苏舜钦的岳父杜衍在朝廷担任同平章事、枢密使(皇帝顾问官,相当宰相),他也密切配合苏舜钦整饬政事。于是他们纷纷向仁宗指陈时弊,反复申述改革的必要,推荐自己的人才。终于,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声势也越造越大。
        然而,没想到侍制(轮流值日以备顾问之意,宋代文臣于本官外,加给侍制头衔是作为美称)刘元瑜为了讨好吕夷简,买通了一些人在外散布流言:“苏舜钦和范仲淹、欧阳修等私结朋党,图谋不轨。”
        他们采用诬告苏舜钦来达到打击杜衍的目的。另外,他们又四下活动,捏造出许多“罪状”在皇上那儿弹劾范仲淹等。一时间,京城内外谣言雀起,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仁宗听信了吕夷简之流的谗言,罢免了苏舜钦的官职,并且不再重用范仲淹。没多久,仁宗下旨惩处同谋。被牵连的人有的调任外地任职,有的降职处理,有的罢官革职。这时期内,朝廷上议政的,竟寥寥无几。
        逼于时势,范仲淹等集体罢政,自己提出离京任职。这样,一场轰轰烈烈而又艰难的政治改革在一次次的阵痛中流产了。
        事后,谣言的制言者们都奔走相告,庆贺他们的“胜利”。刘元瑜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对吕夷简说:“我为你已经把他们一网打尽了。”
        后来,“一网打尽”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全部逮住或彻底肃清。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