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一丝不苟
成语故事

一丝不苟11.jpg

解释: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丝:计量单位。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对于细致工作的赞美有关。在古代,丝绸制作是一个需要极高精细度的工艺,每一根丝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因此,“一丝不苟”原意是用来形容在织丝过程中,连最细微的一丝都不马虎,后来引申为形容做任何事情都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人对待工作或事情非常认真,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环节或问题,追求完美和极致。

近义词:

        小心谨慎、一丝不乱、谨小慎微、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等,这些成语都表示中立或者褒义,形容人做事认真细致。

反义词:

        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等,这些成语则表示贬义,形容人做事不认真,不注重细节。

辨析:

        “一丝不苟”与“一丝不乱”有所不同。“一丝不苟”强调的是对待事情的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细节;“一丝不乱”则强调的是有条理、有秩序,不混乱。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一丝不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精细工艺的赞美和对于认真态度的推崇。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认真细致,注重细节,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智慧和态度。同时,“一丝不苟”也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待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负责,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文化内涵与智慧: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50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50斤牛肉,请求我对待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千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间的刘老先生(指刘基,即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坛子小菜。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瓜子金。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个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如果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汤知县听了,连连点头:“十分有理。”便照此办理了。
        ,“一丝不苟”这一成语,形容办事认真、仔细,一点也不马虎。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