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一时之秀
成语故事

一时之秀11.jpg

解释:

        一个时期的优秀人物,指某人在某一短暂时期内的出众表现或杰出地位。亦作“一时之选”。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因谓谢曰:‘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殷理小屈,游辞不已,谢亦微闻其旨。遣婢白欢曰:‘劳思理悴,殆不成眠,亦应小遣。’殷、谢既罢,桓宣武语人曰:‘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今复著此芒芒,当为作诔。’及殷死,遂为之诔。诔曰:‘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著辞旨,并是精微,世咸称之。以为后出诸贤,莫及此也。遂达空微言,神情所入,初不措怀。若论殷以文通,逮为忠恕,殆无所遗。及至思理,当从寸衷。若问所达,应近在山义。尝诣刘尹,见何次道在坐,刘尹指谓谢曰:‘此君乃能言不能屈。’谢遂共叙寒温,俄而谢去。刘尹目其右方云:‘此客亹亹,为来逼人。’谢重殷轻刘,是以尝诣殷,过语刘云:‘身与君别多年,中间讯息,实阙不通。今日倾怀,尽当以所怀言。尝以君语为意,故遂得解。今日之坐,当不远同异,然与谢不异,当有以知其佳处。’殷云:‘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漫流,略无正方圆者。’一时之秀,造次不异于此。倾之,殷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殷欲相酬,刘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

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特别是史书和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出众表现。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意思,这个成语还引申为对某人在特定时期内的杰出才能或表现的赞誉。

比喻意义:

        比喻某人在某一时期内的才华或表现非常出众,如同秀美的花朵在一时之间绽放。

近义词:

        一时之选、当代翘楚、一时俊杰。

反义词:

        庸碌之辈、无名小卒、泛泛之人。

辨析: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时”,即某一短暂时期内的优秀,而不是长期的卓越。因此,与描述长期杰出表现的成语(如“盖世英才”)有所不同。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人对优秀人才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和把握展现自己才华的时机。它蕴含着“时势造英雄”的哲理,即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能够孕育出杰出的人物。

成语故事:

        北朝有一位名重一时的人,姓唐名瑾。他性格温和,待人谦虚;博览经史,爱好文学;身高八尺二寸,容貌魁梧奇伟。
        唐瑾17岁时,北朝周文帝写信给唐瑾的父亲:
        “听说先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唐陵有武艺,小儿子唐瑾温和文雅。朕一心想让他们兄弟俩入朝为官,不知尊意如何?”
        于是,唐瑾兄弟俩同入朝堂,同出打仗,破沙苑,战河桥,同立战功。唐瑾先后担任尚书右丞、吏部郎中、户部尚书、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唐瑾为人方正持重。每天退朝回家,总是衣冠端正地面对娇妻爱子,讲述做人的道理,一点也不马虎。假如遇到打雷或狂风,即便是半夜三更,也一定起身,冠带端齐,正襟危坐,以防突然事故的发生。他乐善好施,虽家境并不富裕,但所得的俸禄或赏赐,常常分给亲戚朋友;对于那些十分贫困的,又是赠钱赠米,又是赠送肥沃的土地,而留给子孙后代的,仅仅是些坚硬瘠薄、不适宜于耕作的土地。唐瑾的这些做法,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称赞。
        当时有位燕公,叫于谨,德高而望重,满朝文武均归他管辖。一天,于谨上奏文帝:“臣以为唐瑾虽是小辈弟子,但学业有成,品行端方,臣愿与他同姓,结为兄弟,让我的子孙后代向他学习。”
        文帝叹服,赐唐瑾姓于,晋爵临淄县伯,后官拜吏部尚书。在朝六位尚书都是一时之秀,周文帝自以为用人得当,称他们为“六俊”。当然,他特别器重唐瑾。
        后来,“一时之秀”这一成语,用来指一个时期的优秀人物。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