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游记》

一、唐僧取经故事的流传与吴承恩的《西游记》
唐玄奘取经故事,大概在唐代就在人民中间流传。玄奘自己 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记述他经历西域到印度去求经的旅途见 闻,是游记和地理书,也记载了西域各国的风俗以及佛教圣迹和 故事。慧立、彦琮所写《慈恩法师传》记述玄奘生平及求法译经始 末,中间写到玄奘经历沙漠,在沙漠中见到许多幻影,以及冒许多 险难,到高昌国,高昌王信仰佛法,以玄奘为弟等等。这两部书是 记实的书,属于史地类。唐代寺院俗讲,可能已把唐玄奘故事渲 染得更其生动。
《慈恩法师传》说,法师在蜀,曾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 污。玄奘施以饮食衣服,病者授以《般若心经》,因常诵习。及玄 奘西游,过莫贺延碛,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是时顾影唯一心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逢诸恶鬼,奇状异 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 济,实所凭焉。”至《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则谓玄奘西游,至��宾 国,道险多虎豹,不可过。玄奘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在 房独坐,莫知来由。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 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 经六百余部而归云云。已加装点。又《太平广记》同卷,记玄奘在 灵岩寺,手摩松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吾归,即却 东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一年,忽东 回。门人弟子曰:‘教主归矣。’乃西迎之,奘果还。至今众谓此松 曰摩顶松。”今《西游记》第十九回有浮屠山鸟巢禅师授法师《多心 经》故事(《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为《心经》,小说乃误为《多 心经》)。又第一百回长安洪福寺僧见松枝一棵棵头俱向东,知法 师东回。 ��宾国变成浮屠山,灵岩寺变为洪福寺。 这两个故事都 是唐代和尚们讲经说佛所流传的。
欧阳修《于役志》记载扬州寿宁寺有南唐壁画。惟经藏院画 玄奘取经一壁独在,尤为绝笔。此壁画是画玄奘取经故事的。
小说起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残 卷,南宋临安瓦肆所刊行。今存在日本。分三卷十七段。文中多 夹杂诗句,故曰“诗话”。另是一体,颇像变文的嫡派。而唱酬多 诗,文白夹杂,文章雅洁,内容新鲜。散文多,韵文少。
《诗话》中有唐僧、猴行者、深沙神等。猴行者是一白衣秀才, 遇到唐僧往西天取经,他说:“和尚前生两回到西天取经,中路遭 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 是别人,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 尚取经。”当即改称猴行者。和尚藉行者神通,偕入大梵王宫去讲 经,梵王赐隐形帽一顶,金环锡杖一条,钵盂一只,三件齐全。猴 行者说:“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又有深 沙神,原是流沙河边的妖怪,吃过几次取经人的。其后经大蛇岭、 九龙池危地,都赖行者法力,安稳行进。王母池边蟠桃,食之可寿 至数千岁,法师使猴行者取桃,猴行者到王母池偷桃。蟠桃入池 化为小孩形,亦即人参果的故事(今《西游记》中把齐天大圣偷桃 和在五庄观镇元仙处偷人参果分化为两个故事)。又有经历树人 国、鬼子母国、女人国等种种险难怪异。
这是把玄奘取经这一不寻常的事件神话传说化了,是受了佛 经中本来有的印度文学成分影响而产生的中印文化交流的民间 文艺作品。
这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很可宝贵的,是从变文发展到话 本的过渡东西。足见南宋时代有说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也许 是和尚们讲的。不过这个本子很简洁,同《碾玉观音》等不同,是 可以根据来讲话,而不是说话体的成熟的小说。
元代戏曲中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一个剧本,今佚; 但存《纳书楹曲谱》中《回回》一出。明初戏剧家杨景贤作《西游 记》杂剧六本,今存。第一本是唐僧出身,乃《西游记》第九回江流 儿故事。第二本是唐僧登程求法,木叉送火龙马的情节。第三本 是孙行者出身,在花果山紫云洞做通天大圣,摄着火轮金鼎国王 女为妻。他偷了西王母的仙衣、银丝长春帽、仙桃百颗,要给王 女。天上派李天王和哪吒来拿他,又派二十八宿天神天将包围防 守。天王与哪吒不能降伏,结果是观音出场,把他压在花果山下, 要待唐僧西天取经,随往西天。此后是唐僧从花果山下经过,揭 字放出,观音传与紧箍咒,收伏了他。孙行者又降伏了沙和尚。 扫除黄风山妖怪,又遇鬼子母红孩儿的难,观音救了他们。第四 本是猪八戒的事。第五本女王逼配。以及到火焰山与铁扇公主 战斗事。第六本参佛取经,归东土,唐僧上灵山会朝佛结束。此 杂剧仍以唐僧取经为中心故事,孙行者、猪八戒故事已有特写,与 唐僧鼎足而三。
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六本二十四出,《西游记》故事已见梗 概。这个剧本在《纳书楹曲谱》里存有《撇子》、《认子》、《胖姑》、 《伏虎》、《女还》、《借扇》(《续集》二)。又《饯行》、《定心》、《揭钵》、 《女国》(《补遗》)。
西游故事在元代逐渐发展,比之《取经诗话》更显得丰富,多 幻想。
《也是园藏书目》又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一本(今存《孤本 元明杂剧》中)。
元代除了戏曲外,已有粗具规模的《西游记》小说。佚文见于 《永乐大典》的一三一三九卷,系魏征梦斩泾河龙的一段。情节与 今本《西游记》同,而文章比较朴素。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代文学发展的高潮时期。推翻元 朝统治之后,明初减轻赋税,解放手工业的大量奴隶,生产力提 高,同时海外贸易也大大发展。在南洋一带,三宝太监郑和下西 洋,即为了国外贸易。而欧洲人环行全球,东西交通发展也在明 代(哥伦布到美洲,1492年;葡人至印度,1498年;麦哲伦至腓力 宾,1521年)。所以,在十六世纪里中国的商业资本很发达。在此 情况下,刻书业也发达。明板书最多的是嘉靖、隆庆、万历刊本。 文化出现高潮,古文家王世贞等后七子就活跃在这一时期,此后 万历朝公安派、竟陵派抬头,笔记小说也发展起来。
《西游记》这类小说就产生于海外交通发达的时代,外国的珍 闻异说,亦有如《天方夜谭》之类。
《西游记》故事的轮廓在元末明初已经完成。明代中叶同时 有三种《西游记》小说出现。其一为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四卷四 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在明万历年间。余象斗合刊之《四游 记》中之一。其余,《东游记》,写八仙故事,《南游记》即《华光天王 南游志传》,《北游记》即《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前 九回写孙行者出身。孙悟空为石猴,寻得水源为猴王,就师得道, 闹天宫,玉帝不得已封为齐天大圣。又扰蟠桃会,帝使二郎神与 之战,为老君所暗算,遂被擒,如来压之五行山下。次四回,即魏 征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及玄奘受诏西行。十四回以后,玄 奘道中收徒及遇难故事,灾难只三十余次。文字草率无味。鲁迅 谓吴承恩书出于此简本而扩大的,胡适谓吴书在前,此是坊间删 节本。
其二,为朱鼎臣之《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隆万间(十六 世纪七十年代,1570—1580)福建书商刘莲台所刻。有陈光蕊(即 唐僧父)故事,其余同杨志和《西游记传》,但凌乱不及杨书。
其三,为今本《西游记》一百回,则为吴承恩(1500?—1582?) 作。吴生于明孝宗弘治年间,卒于明神宗万历初年,书刊于其死 后十年,金陵世德堂本,二十卷,每卷五回(刊于1592,万历二十 年)。吴、杨《西游记》均无陈光蕊、江流儿事,而清乾隆间刊《新说 西游记》一百回,补入此段。据近人考据推测,唐僧出身应为吴原 本所有,世德堂刊本因其亵渎圣僧故将此故事删去,此论可信。
惟吴承恩作与朱、杨两作,孰为前后,则很难定,可能是三人 都据元代话本改编,可能是吴氏取元话本大加创造,而朱、杨取吴 本删节以就刊书之简便者。吴本文笔优美、诙谐,为艺术上的杰 作,而朱、杨本为朴素故事,文艺价值不高,自然被淘汰了。
《西游记》是最重要的一部神话小说(鲁迅称之为“神魔小 说”),是神话故事的大集合,包括:①古代神仙传说的成分;②佛 经故事的成分;③海外奇谈,间接吸收印度、阿拉伯故事。在人民 大众融合铸造中创造了一部伟大的神话寓言小说,带有童话意味 的冒险小说。
印度史诗《Ramayana》(《罗摩衍那》)中有哈努曼(Hanu man), 是猴子国大将,神通广大,能在空中飞行,一跳可以从印度到锡 兰。又善变化,能忽大忽小,有一次魔把他吞入肚中,他把身体变 大,那老魔不得已也跟着大,大到顶天立地;他忽然变小,从魔的 耳朵里出来了。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猴行者还没有这些神通。而在 《西游记》小说里,孙行者变成齐天大圣,有了不得的神通了。孙 行者成为主角。这孙行者的故事,自然有多方的来源:①神猿,如 唐人小说《江总白猿传》;②唐人传奇无支祁的故事;③《Ramayana》 的哈努曼;④其它来源,如谭正璧说二郎神与美猴王斗法一段,颇 似《天方夜谭》里《说妒》故事中皇后与魔的战争。
锡兰有女人区域(见《慈恩法师传》),此成为《西游记》女儿国 所本。又《慈恩法师传》云,取经回程,风波翻船,经被打湿,此成 为《西游记》白鼋负经过河,因唐僧忘了她的嘱托,经沉入水的根 据。
总之,西游记故事的轮廓在元末明初已经完成。明代中叶嘉 靖年间由杰出小说家编成《西游记》一百回小说,其中创造性部分 很多。西游记故事受佛经中故事、印度故事的影响,但主要还是 中国人的创造。
二、吴承恩的生平
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虽流传民间,作者为谁,生平如何,往往 乏人研究。百回本《西游记》与《三国》、《水浒》同样为大众所喜 爱。在某一时期,文人们把它作为元长春真人邱处机(元初道士) 所作。此因邱处机有一《西游记》,为记述他到新疆一带游历而作 之误。我们知道小说《西游记》实为明中叶文人吴承恩作,是根据 天启《淮安府志》之《人物志》的。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 (射阳,湖名,在今江苏淮安县东南七十里)。
天启《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云:
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 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 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
又《淮安府志》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载:“吴承恩:《射阳 集》四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今《射阳存稿》四卷存。万历庚寅陈文烛序,万历己丑吴国荣 跋。民国十九年故宫博物院重印排字本。
据同治《山阳县志》、光绪《山阳县志》:吴承恩为嘉靖中岁贡 生,官长兴县丞。
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谓:“屡困场屋,为母屈就长兴倅。 又不谐于长官。归田来,益以诗文自娱,十余年以寿终。”(按吴氏 寿至八十余)
所谓《春秋列传序》,实为《射阳集》第二卷之首篇,乃一篇文 章,为周某所作书之序文,非一书名。
集中有《花草新编》,乃吴氏所选词集之名称。
又有《禹鼎志序》。《禹鼎志》为吴氏所作仿唐人传奇志怪短 篇十余篇之集。惜今不传。天启《淮安府志》所谓“所著杂记几 种,名震一时”者也,《序》云:“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 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 甚,闻益奇。”又云:“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记人间变异, 亦微有鉴戒寓焉。”此书如存,当可侔《聊斋志异》。
吴氏虽只为岁贡生,但为名流所重。
吴氏与明后七子中的徐中行友善,互相唱和。“平生不肯受 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赠沙星士》)其诗如《金陵客窗对雪》、 《二郎搜山图歌》、《后围棋歌》诸篇,才气纵横,有浓厚的浪漫气 氛。
除诗外,尚有词百首左右。
吴氏的生活情况,与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有点相仿。他和施、 罗不同。施、罗可能为书会中人,且有志图王者。吴氏则为岁贡 生,赴考未中举。其做长兴县丞时年近六十,或六十以后矣。吴 氏作书以自遣,寄其生活经验。《禹鼎志》应该是文言作品,《西游 记》是白话小说。这部书并非创作而是改编。不过扩充到一百 回,改编得大为改善,等于创作了。此书大概成于晚年,在1560年 以后,即嘉靖、隆庆年间。这时是明代小说创作的高潮,《金瓶梅》 也成于此时。
三、《西游记》的内容及其思想性
《西游记》为神话(或神魔)小说,它别开生面,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幻想,有极强的想象力。《西游记》虽演唐僧取经的故事,实 际上以孙行者为全书的主角。
《西游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七回写孙行者之出身及 闹天宫,被镇压在五行山下,为热闹文字;第八至十二回,述唐僧 出身及西游求法缘起,奉旨到西天取经事;第十三至一百回,书的 主体,唐僧与孙行者、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去取经,路上 经过八十一磨难,终于功德圆满,返长安事。八十一磨难至九十 八回止,九十九至一百回,总结及回国。
(一)《西游记》中所包含的民间故事。八至十二回的内容及 其思想性
《西游记》小说吸取民间故事,其叙述唐僧出身的江流儿故 事、魏征梦斩泾河龙、唐太宗入冥、刘全进瓜,这几个故事是相连 接的,成为一个结构,叙说唐僧西游的缘由。
1.江流儿故事,说明唐僧出身的高贵,父为状元,母为宰相的 女儿。这个出身,当然并非史实,而是民间说书人把唐僧说成那 样一个出身。江流儿故事,在《西游记》杂剧中已完成,则在元人 《西游记》小说中当已有之。杂剧云陈光蕊,淮阴海州弘农人,《西 游记》云海州人。陈光蕊上京赴考,唐王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 街,丞相(杂剧则为将军)殷开山之女名温娇,又名满堂娇,正结彩 楼,抛球招亲。球中陈光蕊,即为婚配。授官江州,夫妻二人并接 母亲张氏上任。到旅店中,张氏病。陈光蕊买一鲤鱼,欲烹享母, 见鲤鱼闪眼有异而放生之。其后母病未能行,暂留店中。夫妻雇 船而行,稍子刘洪见殷氏美,起了不良之心,推光蕊江中。殷氏有 身孕,强从贼。生下小孩后,刘洪逼之,乃弃之于江。咬去左脚一 小指,以为记认。取汗衫包裹,并写血书记父母姓名。此儿在木 板上流至金山寺,为法明和尚所收养。长大到十八岁,认母报仇。 其父陈光蕊沉江中为龙王所救,尸身不坏,十八年后江边还魂复 活。陈光蕊母张氏先在店中,久后无钱,叫化度日,双目已盲。玄 奘与婆婆舔眼,须臾之间,双目舔开,仍复如初。殷丞相府亦父母 与女重见。这个故事所褒扬的是孝道和戒杀生,是中印思想的结 合。刘洪冒名上任,到光蕊报仇,又似一公案小说(《西游记》谓团 圆后殷氏毕竟从容自尽,杂剧无此情节。此乃明人重贞操观念所 添增之笔)。
江流儿故事写唐僧世俗出身之高,父为状元,母为宰相女,此 乃民间传说所常用之套,极为天真。弃江及复仇表示唐僧一出世 即蒙大难。父子慈爱救及鱼类,母之屈节从贼,弃其爱儿,皆于此 见。尘世多难,逼出出家求法之心,佛教故事如此布局。
江流儿故事中写抛球招亲,好比《吕蒙正风雪破窑记》那样, 富于人情味,根本离经叛道的。打破宗教故事的严肃性,而接近 现实生活。上任遇盗,暴露社会的黑暗面。陈光蕊不忍杀生,把 鲤鱼放生,因此遇救,是本于佛教戒杀生的教义的。此鲤鱼乃是 龙王,有童话色彩。殷小姐与玄奘母子相会,说明母子的天性,是 动人的。这故事说明,唐僧在出世前、刚出世时,其父母、其本人 即遭到磨难,直到报仇为止,共有四个磨难,是在八十一磨难之中 的。
这故事是天真的,有些地方不合情理。例如刘洪假冒陈光蕊 上任,做官十八年,并未调动,殷小姐之父,身为宰相,其女儿女婿 出外以后,十八年中不通消息,竟未查问。殷小姐从贼到任,何以 与父母不通信,报告其遇难等等,都说不通。尽管不通,仍富于民 间传说、民间故事的情味。
2.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故事颇类唐人传奇小说,亦很奇妙,出 神人化(《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八引《续玄怪录》有李靖代龙王行 雨故事,与此性质不同)。一开始用渔樵对答诗词起,颇似入话。 这个故事也可以单立,但是本身又为“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引子。 从渔樵对答,引起龙王对于袁守诚的忌刻,这故事有其积极性。 我们不能把袁守诚的卜卦看成迷信,它反映一种思想,那便是天 道也是可知的。在人与神的斗争中,人得到胜利。人的智慧可以 掌握自然的规律,反映人有征服自然的愿望。龙王行雨,是农民 们的迷信,但是雨量的多少服从自然的规律。龙王想陷害人,结 果是害了自己,傲慢自私之所致。这个龙王是坏的龙王,与江流 儿故事中的龙王知恩报恩又不同了。龙王好坏的评价,以对于人 类有利有害与否为标准,即是否为人类服务为标准的。虽龙王亦 须守法,可见天宫法律之严。它劝人守纪律,并有宿命论思想,一 切皆天定。
3.唐太宗入冥一段,来源很古。 《太平广记》引张《朝野佥 载》有李淳风算定太宗当死又还魂,在冥府见判官,乃生人而判冥 事者。情节非常简单,并无多少意义。又敦煌唐写本中有《唐太 宗入冥记》小说残本,谓判官姓崔名子玉。
《西游记》小说此段文章里增加了许多深刻的讽刺。《西游 记》一开始,就说南赡部洲(指中国境内)的人“都是为名为利之 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这里特别把一个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作 为讽刺的对象。
①唐太宗被龙王控诉,因为他失信,所以他要受谴责。
②不但阳世间官官相护,多通关节,即阴世亦然。阴间勾太 宗生魂三曹对案,魏征作书与地下判官崔珏,道及交情有云:“辱 爱弟魏征,顿首书拜……万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替唐太 宗说情。此是讽刺(崔府君,崔珏,为宋人所崇奉立庙的一个神, 宋代崔府君庙极盛。见《梦粱录》等类书)。
③唐太宗一到阴间,即有其兄建成、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 了! 世民来了!”就来揪打索命。崔判官把唐太宗放走了,他走到 枉死城边,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 “李世民来了! 李世民来了!”“还我命来! 还我命来!”崔判官说, 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即被李世民扫荡 杀害的隋末农民起义的人民。这里是对当时所谓英明君主有力 的鞭挞!
④崔判官替他解围,要李世民拿出些钱钞来给他们,救济此 类孤寒饿鬼。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却那里得有钱钞?”足见贵 为君王,富有四海,到了阴间,竟也一钱莫名了,这也是极大的讽 刺! 判官道:“陛下,阳间有一人,金银若干,在我这阴司里寄放。 陛下可出名立一约,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库,给散这些饿鬼,方 得过去。”于是唐太宗借了河南开封府相良的银子。相良有十三 库金银存在阴司。如此这般,太宗方得脱身,离了枉死城。临走 时,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 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 庆。”虽以神道设教,意在诫君王不要好杀,为官要理冤狱。包含 的真理是有冤枉死亡的人多,国家便永不得太平。后来唐王差尉 迟公到开封府觅相良还金银。相公、相婆二人乃是好善的穷人, 是贩卖乌盆瓦器的,平日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故有此善果。唐 王见他们苦辞金钱之赠,乃为敕建相国寺。这段故事说明了汴京 相国寺的起源。当系民间传说,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贵为天 子的,在阴间便不名一文,而穷如卖瓦盆的,可是积德,在阴间有 莫大富贵。德和财富的对比,这是民间哲学。当然其中包含着劝 人为善,斋僧布施思想。(相国寺为汴京名寺,其来历当然不是如 此。此故事当为北宋时代小说家采用本地风光的寺院起源加以 捏合了)
4.刘全进瓜的故事。这也是民间所创造的故事。李世民对 十殿阎王说:“朕回阳世,无物可酬谢,惟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 “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地府何以缺少南瓜,亦不可究 诘。后来太宗还阳后,募一人肯到地府进瓜的,刘全应募。刘全, 均州人,有万贯之财,因妻李翠莲在门首拔金钗斋僧,刘全骂她几 句,说她不遵妇道,擅出闺门。李氏忍气不过,自缢而死。撇下一 双儿女年幼,昼夜悲啼,刘全没有办法,情愿以死进瓜。刘全头顶 一对南瓜,服毒而死。到阴府后,十王谢他厚意,检生死簿见夫妻 都有登仙之寿,不但使刘全还阳,并且使李翠莲借了唐太宗御妹 之尸还魂。因而太宗把御妹的妆奁衣物、首饰都赏给刘全。这个 故事也是一个奇闻,但无甚深刻的意义。李翠莲借尸还魂,与宋 人话本《快嘴李翠莲》故事有关而不相同。李翠莲当为讲佛教故 事者所流传的一个角色。刘全进瓜故事,殊不知意义所在。
(第十二回玄奘临行时嘱咐徒弟说: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 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林头向东,我即回来。此段神异,见《太 平广记》九十二。又玄奘西游,原史事是未经太宗许可的,此小说 中则改成为奉旨西游,太宗以玄奘为“御弟”)
上面几个故事,包含有戒杀生、轮回、冥报等思想,是说佛家 的故事,但是极有趣味。江流儿故事中表扬了孝道;泾河龙故事 中有神奇善卜的袁守诚。脱胎于佛经故事而中土化了,是中印文 化交流的文艺创作。我们不觉得宣扬宗教,有现实意味(刘全进 瓜一段,无甚意思)。作为儿童读物,也还健康。
(二)第一至七回写孙行者出身及其闹天宫的故事
孙悟空实际上是《西游记》的主角。这个英雄形象是《西游 记》小说的独创,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的,是一个不朽的创造。
据胡适等人考证,认为《西游记》的孙悟空与印度史诗《Ramayana》中的哈奴曼(猴子国王)有关,是从印度传来的。我们读 《Ramayana》,觉得类似之点不多。《西游记》的孙悟空神通比哈奴 曼又大得多。《Ramayana》一书,向来在中国没有翻译,而中国所译 佛经,包含有不少故事,恰巧没有《Ramayana》书中故事的片段。所 以,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受外来影响可以,把孙悟空说成从 哈奴曼脱胎而来,是好奇的无根之谈。孙悟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中。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有跟随唐僧西天取经一段, 而未详叙其出身。《西游记》杂剧中有之,故事也不同,他摄着一 个金鼎国王的女儿,也不像《西游记》故事中的孙行者来得正派, 而且是被李天王、哪吒所围攻,观音把他收服。杂剧中的形象很 简单,无特写。
然而孙行者在《西游记》杂剧中已经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不同,成为一个叛逆性的形象,但是杂剧写他摄取国王女为妻,还 带有妖魔性。在吴承恩笔下,加强了他的叛逆性,而减去他的妖 魔性,成为一个完全正派的形象,一个英雄形象,成为《西游记》中 实际的主角。
前七回的孙行者,表现他勇敢(开始寻水源时,独纵身入瀑布 中)、谦虚,远游访道,对须菩提祖师的敬礼;机智,了解祖师的暗 示;合群的精神,爱护小猴,结交七弟兄(七个魔王),善良天真(听 太白金星招安的话)。他的信念是要求得道,免去生死轮回。他 的反抗性,表现在闹龙宫、地府及天宫。
孙悟空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最初他不过想做世外桃源中 的一个国王,找寻安身之地,享乐天真。不过他想到暗中有阎王 老子管着,便悲观起来,于是出去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第一场战 斗是报复混世魔王对他部下小猴的欺凌,过后想到需要兵器,教 小猴练武,保卫水帘洞。他向龙王借兵器盔甲,到地府注销了生 死簿。这样一来,龙宫地府联合上表章奏到玉帝那里,才引起后 来一大段战斗。
在孙悟空闹天宫的故事里,玉皇大帝的朝廷是封建王朝朝廷 的一个模本。孙行者闹天宫就是农民起义反叛朝廷的一个社会 现实的反映。须菩提祖师把许多法力教给了孙悟空以后,对他 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 弟。”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在封建时代,封建统治者用的是愚 民政策,而社会上存在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矛盾。所以有 知识有能力的人,要出头便要反抗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是构成 一个体系的(官官相护的,例如龙宫、地府受了孙悟空的气,便联 合上奏到玉皇大帝处),其结果非到反叛朝廷不可,这样便是因行 凶而惹祸了。孙行者原来不过是要些兵器,要注销生死簿,最后 就得反到天上去了。因为天宫实在很好,天上神仙所过的是快乐 逍遥的生活,吃蟠桃、喝仙酒、下下棋。长生不老的享乐生活,谁 不喜欢得到呢?孙行者也愿意有份,而且想做个统治者,他说: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是孙行者的思想。
劳动人民一天到晚辛勤劳动,却过着牛马似的生活,他们要 求解放自由,渴望享受神仙般的享乐生活。这也是神仙故事在劳 动人民中间流传的一个原因。而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把天界、地 府构成一套封建秩序,构成阶级社会的体系,作为精神上压迫人 民的工具。《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形象,他神通广大,敢于 大闹龙宫、大闹地府、大闹天宫,虽然他没有做成玉皇大帝,但经 他这么一闹,封建秩序是动摇了。这也是大快人心的。这是孙悟 空所以得到人民喜爱的一个原因。他植根在阶级社会里,面对社 会上种种不平等的现象,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吴承恩运用讽刺笔墨,嘲笑了地府、龙宫以及天神天将在孙 悟空面前的无能。太白金星两次出招安的主意,玉帝给孙悟空弼 马温这样一个官职,愚弄他。孙悟空一气之下,反下天去,说“不 好说! 不好说! 活活的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 模样,封我做个甚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 因此,他自封为齐天大圣。玉帝派天神天将去收伏他,打不过,没 有办法,只能再招安,就封他做齐天大圣,不过是加他个官衔,有 官无禄罢了。这又是太白金星的主意,并且建造了齐天大圣府, 府内设安静、宁神二司,希望他从此安静、宁神,再不胡为了。这 些都刻画了封建王朝对于叛逆者无法收伏而用羁縻政策的手段。 儿童们读《西游记》看见热闹有趣味的故事,成年人读《西游记》就 看见其中有味的诙谐讽刺性,是针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现实 的。
孙行者与二郎神一场恶斗,他并没有输,结果是被太上老君 祭起法宝,来一个暗算,方始被擒的。但是太上老君收不伏他,放 在八卦炉里炼,还是被他打出来了。最后是被如来佛收伏的。尽 管他神通广大,但一个筋斗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之中。这表明: ①是因为《西游记》本身是说西天取经的事,因而显示佛法无边; ②封建时代的人跳不出封建制度;③给自高自大的人一个教训。 神话故事所反映的思想是多方面的,不能作简单的分析。
(三)西天取经故事
在西天取经故事中,孙行者是作为一个保护唐僧、扫荡妖魔 的英雄形象出现的。师徒数人,同样为了追求一个理想而奋斗。 这里面唐僧代表佛家的仁慈和平,具有坚定的信念,但是他不能 分别善恶,常为妖魔所迷,看不清楚伪善者。而孙行者则不然,他 机智、勇敢,能看清谁是妖魔。唐僧与孙行者的矛盾,造设了许多 曲折的故事。那些妖魔并非人民的形象,而是剥削者的形象,恶 霸地主之类。《西游记》中孙行者所扫落的妖魔,多数是凶恶残暴 的、吃人的妖魔,也有迷惑人的,人面兽心的。例如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孙行者所打死的白骨夫人。例如第四十四、 四十五、四十六回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都是 成精的山兽,欺骗国王、压迫和尚们做苦工的。其他吃人的妖魔 很多,不一一列举。重要的一点是有些为非作恶的妖魔,实在是 从上界降下来的。例如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摄了宝象国的百花 公主。在宝象国宫中饮宴,把个弹琵琶的女子吃了。黄袍怪乃是 天上的奎星(奎木狼,所以有狼子野心之说)偷跑下来的。金角大 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看金银炉的童子,偷了五件宝贝,在下界 作怪。乌鸡国魔王是文殊菩萨座下的狮子成精,比丘国王的丈人 老道是寿星的白鹿下来成精作怪,其余尚有不少是与天界统治者 有关系者。这种妖魔,并非正面形象,实在可以作为和最高统治 者有关的皇亲国戚贪官恶霸之类的象征。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借着孙行者使天神布雷时说:“老邓! 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 可见作者把妖魔和贪赃枉法之官一并看作应该扫荡的对象。
《西游记》特别赞美观音。观音是人民所信仰的救苦救难的 菩萨。同别的菩萨不同,是最同情人民苦难的(张天翼认为是复 仇之神,不很贴切,她并不站在统治阶级方面)。在《西游记》中作 为慈爱、救苦救难的象征,法力也最大。例如,五庄观镇元仙的人 参果树被孙行者推倒了,再无法力能使树复活。第二十六回孙悟 空三岛求方,福禄寿三星的仙丹没用,东华帝君的九转太乙还丹 也没用,九老也无方,只有观音菩萨的净瓶甘露水能起死回生。 观音赦红孩儿(牛魔王之子)为善才童子。孙行者斗不过妖魔了, 没法便求观音。《西游记》作者认为佛教为正法。固然因为《西游 记》的中心主题为西天求法,也因为一般人民心目中认为佛法是 代表慈爱平等的。观音可以作为和平之神的象征。

《西游记》寓意丰富,充满人情味。唐僧、孙行者、猪八戒性格 刻划各有特点,是不同性格特点的典型人物。唐僧忠厚、无用、慈 悲、大量。孙行者意志坚强、机警,但急躁是猴子性格。猪八戒憨 直,但贪欲、懒惰,有猪的特点。
孙行者胸怀大志,忠心报主,而不为唐僧所了解,屡次被逐。 他相信如果没有他,唐僧去不了西天。《西游记》写唐僧逐孙行者 一段:“你看他忍气别了师傅,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 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 停云住步,良久方去。”这反映在封建社会里有作为的人往往不得 志,为人所误解。只有庸碌之辈,能够上升。但是当不平乱世,做 事业的人就要用非常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处在庸人底下,憋得闷 气。如唐僧,民间所谓福人,孙行者是能人,有才能的人为有福的 人所用。最后取经回来,功成圆满,孙行者觉得从此英雄无用武 之地了。
《西游记》是神话而有人情味的。好比希腊神话、史诗,印度、 阿拉伯神怪故事。外来影响和中国固有的神仙变化说结合。可 以作为儿童读物,也可以为成人所欣赏的。可是以前批评家把它 当作证道书,称其含儒道释三教真理在内,牵强附会,有“新说”、 “原旨”、“真诠”、“正旨”等名目(《西游记》有许多注释本,如《西游 证道书》、《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等,不是把《西 游记》当文艺作品,而是附会许多儒释道的原理,不着痛痒,且多 乱评之处)通行的如山阴悟一子陈士斌作的《西游真诠》。
四、《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反抗至高无上的势力,要求解放;追 求慈爱、平等的“正法”,扫荡凶暴吃人的妖怪。
《西游记》演说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此故事到了吴承恩, 或者在吴氏以前的元人平话《西游记》里,已经把以唐僧为主角的 故事,转移到以孙行者为主角的小说了。整部《西游记》以孙行者 为小说中的英雄主角,《西游记》的战斗性也表现在孙行者的形象 塑造上。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鲁迅谓是神魔小说),是积极浪漫主义 作品。神魔本来是非现实的,但《西游记》并不完全超现实。在神 魔故事中作为寓有对现实社会的嘲讽,是它们现实主义的倾向性 成分。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在开卷写孙行者出身故事和闹天宫一 段表现得很明显。孙行者有强烈的反统治思想,其战斗精神是反 对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
孙行者是东胜神洲感受日月精华的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 育的一个石猴。做了众猴之王,称为花果山水帘洞的美猴王。后 来又到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从须菩提祖师学道, 得其特别传授心法,并题名为孙悟空,又得到七十二变化,勤修苦 炼(灵台方寸、斜月三星都是“心”,所以孙悟空又名“心猿”),因此 神通广大。他是个捣乱分子,先闹四海龙王,到水晶宫取得武器, 又闹十殿阎王,阎王取消了他的寿限,打出幽冥界。四海龙王和 地藏王对他无可奈何,便拜本奏上玉帝,孙悟空遂又大闹天宫。 这一段作者借题发挥,天宫自然是封建朝廷的投影。
许多天神天将打不过一个孙行者,表示统治阶级的无能。太 白金星招安政策是迎合天帝意旨的,是不失朝廷尊严、一贯的羁 縻手段的体现。可是用在孙行者身上是失败了。读者同情他的 这种捣乱行为。
《西游记》反映的阶级斗争,前七回是很显著的。对于统治阶 级的无能,用诙谐的笔触加以讽刺。孙行者是劳动人民的英雄形 象。
从第十四回“心猿归正”以后,孙行者的战斗精神便用之于扫 荡妖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上面了。张天翼认为书中的妖魔实在 都很可爱,乃是被压迫者,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西游记》神话故事反映现实,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
1.统治阶级的互相通连,官官相护,玉皇大帝为最高统治者, 反抗者最后得与玉皇大帝作斗争。
2.封建统治势力的软弱性,无能而要面子。如玉帝的听太白 金星的话,用招安办法。历代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两面手法:镇 压与招安。《西游记》里的孙行者的战斗性更强烈于《水浒传》里 的宋江。
3.统治者不能用人,对于才能之士只有羁縻而无诚意。明代 政治尤其如此。
4.孙行者被擒是遭老君暗算,虽败犹荣。
5.对孙行者也有讽刺。他神通虽大,能千变万化,却不能藏 住自己的尾巴。
6.孙行者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逃不出五行山。暗示人类还 不能征服自然,还不能摆脱封建时代宗教的约束。神话中表现其 时代思想、历史条件。
7.孙行者对如来说,“他虽年幼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 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 罢了;如若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是很大胆的,也是很幽 默诙谐的。
《西游记》有追求解放的思想和平等观念。对于封建社会看 得深刻,作者有生活经验和识别、表达能力,将这些巧妙地表达在 文艺作品中。内里所包含的思想是丰富深刻的,所以儿童读它有 味,成年人读它也有味。

[附论]作者的思想
作者所写是文艺作品,并非宣扬佛教哲学,或者作为悟道之 书(如有些批注家所误会)。不过《西游记》小说既以西天取经为 题材,不可避免地有散布些佛教思想和颂扬佛法之处:
1.唯心哲学。如第十三回三藏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 种魔灭。”
2.扬佛抑道。前举惟有观音能救人参树是一例。虎力大王、 鹿力大王、羊力大王,与唐三藏、孙行者斗法,僧胜而道败。此类 全真道士皆为妖怪,非人类。此外,书中不少魔怪变为全真道士, 如比丘国王丈人是老道,教国王吃小儿心肝,实是寿星的鹿成精 的。书中写孙行者等把三清像丢下茅厕,假扮三清受供,恶作剧。 又如灭法国虐杀和尚九千九百九十六名,孙行者施法使国王、后 妃、宫女、大臣、百姓们一夜都剃光头变为和尚,灭法国遂改为钦 法国。凡此皆崇佛抑道之例。因为在吴承恩时代,道教成为一个 恶势力,与朝廷统治者勾结,失去民间道教的进步意义。道士们 在明代中叶已到了腐朽不堪的地步,为人民所鄙视。如嘉靖年 间,道士陶仲文被封为少保、礼部尚书,以治病、除妖、炼丹、祈祷 取得皇帝宠幸,和宦官崔文、奸臣严嵩勾结弄权。嘉靖年间,曾明 令兴道灭佛,下诏没收能仁寺资财,撵出宫殿中的释迦像,后又取 消宫内佛殿。嘉靖年间,还大兴土木,建造三清宫,大搞斋醮活 动。人民受劳役之苦,国库空虚。吴承恩借《西游记》特为讽刺。
五、《西游记》的优缺点和风格
1.《西游记》的优点:
(1)对于冒险精神的鼓励
《西游记》小说适宜于作儿童读物。在古典文学之中,缺乏童 话。《西游记》的神魔故事,接近童话色彩,并不像有些神怪小说 的多含迷信及恐怖色彩。玄奘到印度求经在中国史上是突出的 有冒险勇往的精神的。他的故事可以激励冒险精神。孙行者的 形象是鼓励勇敢的战斗精神的。整个故事,包括孙行者闹龙宫、 地府、天宫的故事和西天取经的故事,鼓励冒险和进取精神。有 这种精神,可以克服困难,知难而进,不是知难而退。像猪八戒那 样,一遇困难,便提议散伙,分包裹行李,是取笑的对象。此类冒 险小说,影响及于《西洋记》及《镜花缘》。
(2)神魔小说的人情味
唐僧、孙行者、猪八戒等几个形象都极近人情。《西游记》虽 描写非现实的神魔,但优点在于赋予神魔以人情味。如猪八戒懒 惰、好色、自私,还偷偷地积了银钱,小说作了善意的讽刺,猪八戒 也有优良的一面,如请孙行者下山等。
2.《西游记》的缺点:
(1)磨难太多,大同小异,贪多务得,不比《水浒传》的写同类 事件,绝然不同;
(2)妖魔都没有什么个性,像牛魔王、铁扇公主这样较有特点 的人物比较少;
(3)一遇困难,就求观音菩萨来解除,显得无能。
3.《西游记》的风格
《西游记》体现了吴承恩创作的特别风格:诙谐与讽刺。在作 品中到处都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与二郎神斗法时变成一座 土地庙,无奈变成旗杆的尾巴竖在庙后被对方识破;在莲花洞得 了妖魔的宝物,因为不会使用以致被幌金绳拴住。写得诙谐、机 趣。对唐僧的不辨善恶,固执与私心,也多有讽刺。而对于猪八 戒的种种缺点的讽刺,前已提及。
《西游记》运用深刻的讽刺手法,能从现实社会中抓题目。前 文谈及吴承恩有扬佛抑道的思想,因而对道士们的讽刺是辛辣 的,假扮三清受供的恶作剧是突出事例。但对佛教,甚至如来佛 也是有讽刺的,就连西天也是收受贿赂的。
六、《西游记》的影响
《西游记》长期以来为人民所喜爱,其他如《东游记》的八仙故 事、《西洋记》的海外奇闻,也产生在同时代,却没有《西游记》的魔 力。受《西游记》的影响,明代还出现了《后西游记》四十回、《续西 游记》一百回一类续写书,无甚价值。
较之它书,最有意义的是明末遗老董说撰的《西游补》。董说 (1620—1686),字若雨,号西庵,乌程人。明亡弃诸生,改姓名曰林 蹇。顺治十三年丙申作《焚砚》誓、辞,削发从灵岩继起诸禅师游, 法名南潜,字月涵。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五月卒于吴之夕香庵,年 六十七。其事迹见范锴《南浔纪事诗》引温斐忱《蓬窝杂稿》中《董 若雨先生传》。董说有志经世,为学务博览深思,礼乐易象洪范六 书以至天文律历壬遁,皆有究心。其文极奇倔,杂以诸子佛理,辩 驳恣肆,不受羁勒,诗不名一家,才思所至,穷极幽窈,以寓其空阬 崖海之思。今存《丰草庵全集》四十一卷(参见邓之诚《清诗纪事》 稿本第五册)。
《西游补》显然是文人笔墨,个人的创作,有些部分凌乱,莫明 其意义所在,远不及《西游记》原书。但文笔变幻,讽刺幽默。
《西游补》共十六回,有说库本。十六回补在原书第六十一回 “三调芭蕉扇”之后。试举几回之片断以见一斑:
第四回写“孙行者呵呵大笑道:‘老孙五百年前曾在八卦炉 中,听得老君对玉史仙人说着文章气数,尧舜到孔子是纯天运,谓 之大盛;孟子到李斯是纯地运,谓之中盛;此后五百年该是水雷 运,文章气短而身长,谓之小衰;又八百年,轮到山水运上,便坏 了! 便坏了! 当时玉史仙人便问如何大坏。老君道:哀哉! 一班 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肺、无骨无筋、无血无气的 人,名曰秀才。’”
第六、第七回,孙行者变成了虞美人,在古人世界里见到了项 羽。孙行者把个真的虞美人弄死了,项羽把孙行者(假虞美人)邀 入帐中,项羽对他夸说一生得意事迹,有声有色。这是段精彩的 文章。项羽说,他入关后,诸侯来朝贺,“忽然辕门大开,只见天下 的诸侯王个个短了一段,俺大惊失色,暗想一伙英雄,为何只剩得 半截的身子。细细儿看一看,原来他把两膝当了他的脚板,一步 一步挨上阶来。”
第九、第十回,孙行者做了阎罗天子,审秦桧一案,把秦桧千 剐百碓,最后放在葫芦里,化为脓血,叫岳飞喝这杯血酒。岳将军 不肯饮,他说:“徒弟,你不晓得,那乱臣贼子的血肉,为人在世,便 吃他半口,肚皮儿也要臭一万年。”
出《西游记》之后,还有《封神传》一百回本,许仲琳所作,约为 万历年间刊行。



更多同类【浦江清中国文学】......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