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花锣鼓是流传在遂宁市大英县象山镇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是从遂宁地区的吹打乐中派生出来的、老百姓农闲时演奏的一种“耍耍锣鼓”。象山花锣鼓始创于清朝,极富地方特色,是大英县象山镇特有的古老的原生态情景音乐。它...[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象山花锣鼓是流传在遂宁市大英县象山镇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是从遂宁地区的吹打乐中派生出来的、老百姓农闲时演奏的一种“耍耍锣鼓”。象山花锣鼓始创于清朝,极富地方特色,是大英县象山镇特有的古老的原生态情景音乐。它...[继续阅读]
遂宁为“东川巨邑”,历史上曾经是郡、州、府级衙门所在地,所以衙门里面通常都设置有官家乐棚,为迎大员、接钦差、旌忠孝、颂国喜、庆上元、游春等所用。吹打乐有官办、民办两种组织形式。而县级官府不设置官用乐棚,有事就...[继续阅读]
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民间艺术被列入“封建”、“四旧”、“横扫”的范畴,在此期间,象山花锣鼓无人问津,无人敢敲打,花锣鼓乐班被迫解散或者改打红极一时的秧歌锣鼓、报喜锣鼓。于是,象山花锣鼓销声匿迹,处...[继续阅读]
象山花锣鼓是大英县象山镇特有的乐种,是四川省川剧锣鼓的一个变种。它提取川剧锣鼓的部分形式,有:堂鼓、川大锣、川大钹和川马锣四件,称“四苗头”,由四个人演奏,四个人称“一棚”。象山花锣鼓演奏灵活多变,花饰、色彩新颖...[继续阅读]
(1)象山花锣鼓由大锣、大鼓、钹、四个马锣组成。由于比一般鼓乐班多了几个马锣,故花锣鼓在演奏时灵活多变,花饰新颖,独具特色。乍一听,象山花锣鼓有点像川剧锣鼓,但音响之强烈、节奏之鲜明、花样之多变,又为川剧锣鼓所不能...[继续阅读]
象山花锣鼓在自身孕育、发展至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由于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与民众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与地方民风民俗密切合一,因而在四川的民间音乐史与群众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流传于世的象山花锣鼓曲牌只有区区...[继续阅读]
(1)目前只有极少数人勉强能够演奏,流传于世的象山花锣鼓曲牌只有十五首,而且全是口传下来的,堪称四川古乐“活化石”。(2)象山花锣鼓的民俗背景与其自身特点,使之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花锣鼓是象山镇各姓氏家族...[继续阅读]
象山花锣鼓靠家传或同族组队流传,在发掘、整理保护前,只有五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勉强能够演奏,且流传于世的象山花锣鼓曲牌只有《弹棉花》、《狗连裆》、《青蛙跳水》和《冬不弄拱壮》等十五首。象山花锣鼓以小锣鼓演奏,以马...[继续阅读]
锣:分川大锣、大团锣、更锣、京锣,通音“当”。钹:分川大钹、大大钹、中大钹,通音“丑”。小钹:通音“且”。鼓:分川堂鼓、小堂鼓、脚盆鼓,通音“弄、冬、拱、不”。锣、钹合奏:通音“壮”。苏铰:通音“尺”。铛子:通音“当...[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