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独”:道家的圣人形象

    “抱一”也与道家对于“圣人”的理想人格的认识有关。道家标榜“绝圣弃智”(十九章),其理想的人格形象不及儒家那样的清晰。[1]其实道家也有圣人的形象,也是他们的哲学理想的集中体现。在《老子》中,凡言“我”的地方多指代......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一、不思美善的为政之道

    先秦时,诸侯国里已经有了一批治国专家,他们以自己的勇力、智巧打破了宗法等级的约束,在帮助各国统治者成就野心的同时也博取了自己的名利。智巧的长处是分别同异、设定边界。它固然可以提高功利追求的效率,而其弊端则在以......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二、“小国寡民”的美俗理想

    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并不是自欺欺人的幻想,而是可以期待的一种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状态。老子把这个状态的理想概括为“小国寡民”。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景象: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一、儒家的兴起

    孔子思想的时代背景是周文化的衰蔽。专属天子的八佾舞于季氏之庭,说明贵族礼乐系统不仅不再能够维持和谐统一的信仰、政治、文化秩序,反而成了野心家的逞势的工具,所以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王官文化衰蔽......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二、孔子的生平和追求

    孔子一生的关切不离礼乐文化。他授徒、从政、删诗作史的事业都是为了学习礼的内涵、恢复礼的秩序、发扬礼的精神,而这主要通过美育的途径来实现。孔子的先祖是宋国贵族。他的出生地是鲁国,这是当时周礼保持得最好的地方。......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三、孔子的气象与儒家的审美精神

    宋代道学家说:“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论语集注·公冶长》)“气象”是中国美学特有的观念,后文将详细分析其内涵,这里暂且先称作“人格面貌”。我们对于孔子美学思想的认识不仅限于流传下来的言......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一、孔子之前的诗教

    在第一章,已经简略地介绍了《诗》在华夏上古文化当中的地位:《诗》以其洋洋大观的名物和深婉敦厚的情感,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化领域。《诗》的口口相传的特点,是交通不便、文献稀缺的上古社会最得力的精神共享手段。《诗》......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二、孔子为何重视诗教

    在孔子那里,礼教为体,诗教为用。歌诗虽是礼教的起始手段,却自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有一次,子夏请孔子解说《诗》当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说“绘事后素”,即作画的条件是要有纯白的画布作底,这样才能色泽分明(“盼”......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三、“诗可以兴”

    在孔子之前,《诗》是华夏人民传情言事的灵感源泉,官学之诗教则是训导贵族威仪的途径。孔子的诗教继承了历史文化的悠久传统,又在思想上有所发挥。他将《诗》的功能概括为“兴”、“观”、“群”、“怨”,为首的“诗可以兴......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一、“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是孔子经常谈论的概念,在《论语》当中出现了近百次。孔子美学中有关“和”、“文质”等观念,均不能离开“君子”的概念。“君子”的涵义十分复杂,是一个典型的“述而不作”的产物:它由最初指涉人的身份、职业,到侧......查看详细>>

标签:美学通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