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使抗战前期蓬勃发展的戏剧运动受到挫析,此后大后方戏剧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全局相适应,大后方戏剧工作的任务有所变化:从全民动员抗日救亡转变为既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使抗战前期蓬勃发展的戏剧运动受到挫析,此后大后方戏剧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全局相适应,大后方戏剧工作的任务有所变化:从全民动员抗日救亡转变为既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继续阅读]
抗战后期的重庆经常受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使大型演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每年10月至翌年5月,重峦叠嶂、两江环抱的山城常为大雾笼罩,称为雾季。每当雾季,天空能见度低,敌机的侵扰基本停止。1941年下半年,政治形势有所缓和,从10月...[继续阅读]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随着剧本创作和演出的空前繁荣,戏剧理论也呈现出生机蓬勃的气象。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群众已不满足戏剧的一般宣传效果,要求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戏剧理论界发表文章、组织讨论,探讨如何...[继续阅读]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话剧教育伴随戏剧运动的进程而发展,在民族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戏剧教育与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息息相关。它走向社会,参与了戏剧运动,其教育内容、实验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抗日、进步的作品;培养出来...[继续阅读]
1939年秋,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浪潮,在各地巡回演出的抗敌演剧队在政治上承受到严重压力,中共南方局及时对演剧队工作发出指示:“演剧队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长期隐蔽,保全实力,团结一切要求进步和爱国的人,反对国民党的顽固...[继续阅读]
战前的西南,话剧艺术很不普及。1936年前后,在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只有桂林的国防剧社和锋社,昆明的金马剧社、昆华剧团,以及贵阳的沙驼剧社进行话剧演出。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形势的推移,形成了以桂林为中心的戏剧运动。抗日...[继续阅读]
1944年的春天,我国西南各省的戏剧团体,在桂林举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戏剧展览会。当时处于全民抗战的相持阶段后期,进步文化活动受到政治、经济的压迫而日趋冷落,广大戏剧工作者希望检查成绩、总结经验、振奋精神,准备新的斗...[继续阅读]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后,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上海沦于日军之手。由于当时日本与英美法等国还维持着和平状态,所以北起苏州河,东至黄浦江,西到静安寺、海格路,南迄徐家汇路、肇家浜路市中心的一块所谓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继续阅读]
1938年春,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由于伶、姜椿芳、王元化、郑山尊、钱守安等负责戏剧工作。戏剧支部首先通过职业剧团工作来扩大影响、教育群众,在积极的活动中发展了十几个党员,又成立了中共小剧场支部。于伶负责职业剧团方面的...[继续阅读]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驻上海各租界,“孤岛”不复存在,上海进入全部沦陷时期。开始时,日军实行恐怖政策,有一个多月各种文艺活动尽皆停止。后来,局面逐渐稳定,消费事业畸形繁荣。由于当时美国电影被禁,电影院营业无法维持,给戏...[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