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5月3日,任命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军官学校培养初级军官,因校址在广州黄埔岛,又称黄埔军校。10月,孙中山将广东各军名目一律改称“建国军”。11月11日,令黄埔军...[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5月3日,任命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军官学校培养初级军官,因校址在广州黄埔岛,又称黄埔军校。10月,孙中山将广东各军名目一律改称“建国军”。11月11日,令黄埔军...[继续阅读]
1926年7月,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蒋介石任总司令,领导北伐。北伐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队派系极其众多:直系吴佩孚部(占据河南、湖北)、五省联军孙传芳部(占据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奉军张作霖部(占据东三省、河北...[继续阅读]
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提出军队编遣。各集团军自1928年7月开始自行裁减。1929年1月17日,国军编遣委员会通过《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规定自编遣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全国军队一切权力都收归中央;各部队在原地驻防,听候点...[继续阅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共赴国难,10月19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决定:凡自第二届第四次全体会议(1928年2月)以后因政治关系而被开除党籍者,一律恢复党籍。12月30日,李济深、唐生智分别被任命为训练总监、军事参议院院长。1932年...[继续阅读]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大规模作战需要,军事委员会下设行营、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等,连同抗战前已有的师、军、路军等,形成了多重指挥机构。1938年6月,武汉行营会议决定取消各“路军”,以军为战略单位。11月,军委会在湖南...[继续阅读]
1946年2月25日,国、共、美“军事三人小组”达成协议,签署《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国民革命军计划分两步整编:第一步将步兵89个军239个师(青年军3个军8个师在内,中共3个师除外)缩编为30个...[继续阅读]
国民革命军创建之初,以“军”为战略单位,实施“三三制”原则,即军辖三师,师辖三团,但亦有例外者。收编部队大多仅接受“军”的番号,所辖各师数量和番号并未统一。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革命军以“师”为战略单位。1929年,国军...[继续阅读]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得到云南、广西、河南、湖南、江西等省部分军队的拥护。各省军队齐聚广东,却各据一方,军政无法统一,军令更难贯彻。孙中山深感有必要培养一支没有个人色彩的军队。1924年11月11日,孙中山...[继续阅读]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下设军事部,许崇智任部长。7月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7月5日,国民政府通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军事委员会内设政治训练部、参谋团、海军局、航空局、军需局、秘书...[继续阅读]
①中央军(1925.8-1928.7)1925年8月,党军[1]在广东潮汕地区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军,下辖第1、第2师。9月22日,粤军第4师改编为第3师,隶属该军指挥。9月,该军参加第二次东征,10月14日攻克惠州。1926年1月4日,黄埔军校教导团扩编为教导师(旋改称...[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