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微晶玻璃是通过熔融法制备的,至今熔融法仍然是制备微晶玻璃的主要方法。其工艺过程为: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晶核剂并混合均匀,于1500~1600℃高温下熔制,均化后将玻璃熔体成形,经退火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核化和晶化,以获...[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最早的微晶玻璃是通过熔融法制备的,至今熔融法仍然是制备微晶玻璃的主要方法。其工艺过程为: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晶核剂并混合均匀,于1500~1600℃高温下熔制,均化后将玻璃熔体成形,经退火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核化和晶化,以获...[继续阅读]
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材料的基本工艺为将一定组分的配合料,投入到玻璃熔窑当中,在高温下使配合料熔化、澄清、均化、冷却,然后,将合格的玻璃液导入冷水中,使其水淬成一定颗粒大小的玻璃颗粒。水淬后的玻璃颗粒的粒度范围,可...[继续阅读]
溶胶-凝胶技术是低温合成材料的一种新工艺,其原理是将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作为先驱体,经过水解形成凝胶,再在较低温度下烧结,得到微晶玻璃同整体析晶法和烧结法不同。溶胶-凝胶法在材料制备的初期就进行控制,材料的均匀性...[继续阅读]
玻璃的密度与成分关系十分密切,在各种实用玻璃中,密度的差别是很大的。例如:石英玻璃的密度最小,其密度为2.2g/cm3,而含大量PbO、Bi2O3、Ta2O5、WO3的玻璃密度可达6.0g/cm3,普通钠钙硅玻璃的密度为2.5~2.6g/cm3。在硅酸盐、硼酸盐、磷酸...[继续阅读]
随着温度的升高,玻璃密度下降,而比体积(即密度倒数)就会相应地增高。对于一般的工业玻璃,当温度从室温升高至1300℃时,密度下降6%~12%。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密度的下降与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有关。玻璃密度还与热处理条件有关,淬冷...[继续阅读]
玻璃承受高压甚至超高压后,密度和结构都会有变化。大部分玻璃在承受1.0×103MPa压力后,具有完善的塑性;如果承受更高的压力,例如(1.0~2.0)×104MPa可能使玻璃密度改变。这是由于加高压后玻璃网络结构的容积减少,使玻璃的密度增大。...[继续阅读]
目前测定玻璃密度的方法有密度瓶法、阿基米德法、静水力学称重法、沉浮法。为了快速测定玻璃的密度,在工业上一般应用沉浮法。这种方法是选择两种具有不同密度的有机溶液(如β-溴代萘、四溴乙烷)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不同密...[继续阅读]
所有实用硅酸盐玻璃,其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都属于同一类型,只是黏度随温度的变化速率,以及所对应的特定黏度的温度不同而已。在102~1012dPa·s黏度范围内,玻璃的黏度由温度和化学组成所决定;而在1012~1015dPa·s黏度范围内,黏度...[继续阅读]
玻璃成分与黏度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一般可以从氧硅比、离子的极化、键强、结构对称性以及配位数等方面来说明,现分述如下。(1)氧硅比当氧硅比增大(例如熔体中碱含量增大),使大型四面体群分解为小型四面体群,自由体积(空隙...[继续阅读]
对于不同化学组成的玻璃具有不同的温度-黏度特性曲线,图4-8为两种玻璃组成的温度-黏度特性曲线,可以看出两者的黏度变化速率不同,因此称之料性不同。变化速率大的玻璃B属于“料性短”玻璃,变化速率小的玻璃A属于“料性长”玻...[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