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GuyDebord)20世纪60年代提出“奇观社会”的观念,他说:“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被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聚集。”[1]这一观念,在1967年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然而令人无法预测的变化还在后面...[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GuyDebord)20世纪60年代提出“奇观社会”的观念,他说:“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被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聚集。”[1]这一观念,在1967年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然而令人无法预测的变化还在后面...[继续阅读]
回到问题缘起:“电影是什么?”事实上,这是一个西绪福斯式的疑问。1910年,电影理论奠基人,意大利裔法国人里奇奥托·卡努杜把电影称为“第七艺术”。在《第七艺术宣言》这篇被电影理论家们奉为“世界电影理论史上第一篇纯粹的...[继续阅读]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一章讲述了一个“洞穴寓言”(allegoryofthecave)。他假设有一群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的脖子被固定住,只能看见他们面前的岩壁,当洞穴外面有人经过时,影子会投射在岩壁上,那些影像是“洞穴人”...[继续阅读]
电影是一种选择性“被观看”,拥有自成体系的语言逻辑。电影需要阐释,它是一门美学。何为“电影美学”?从字面意义上讲,电影美学是研究电影这门现代艺术文本的美学。何为“美学”?按照“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有关“美学”的经...[继续阅读]
假如电影是一场华丽的“白日梦”,那么究竟谁是那“处心积虑”的“造梦者”呢!电影的真正作者究竟是谁?导演?演员?制片人?摄像师?录音师还是剪辑师?从广义上讲,所有参与电影的创作者都是电影的“作者”。然而从狭义的角度理...[继续阅读]
“新浪潮”(NouvelleVague)作为一场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后历时近十年(1959—1968年)。这场电影运动跌宕于当时整个社会思潮中。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重新划分了世界势力...[继续阅读]
一、电影的艺术性得以确立电影史上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一是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人类进入了有电影的时代。二是1915年美国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ANation)的出现,该片综合运用电影的各种拍摄和剪辑技巧,是人类第一部...[继续阅读]
基耶斯洛夫斯基,20世纪最后20年里,最负盛名的艺术电影大师之一。1941年出生于波兰的他,大部分生命光阴是在华沙度过的。波兰这个历经灾难的国家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终其一生都不愿意放弃的故国,即便在他以作品享誉整个欧洲的时...[继续阅读]
一、电影语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电影符号学的兴起,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对电影这一非文字表述方式的符号、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成为了电影批评的核心分析方法。在当时的学术风潮中,将各种值得研究...[继续阅读]
一、叙事的经典主题电影叙事母题指的是叙事电影中典型的基本情节单元或人物设置,通常来源于某个典型故事或基于受众的某种心理。一个叙事母题可以衍生出众多不同的故事,无论衍生出的新故事有何种改变,在人物塑造、情节走...[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