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内的彩画装饰,也是庄严的一部分。其中大多为佛教人物和故事画。还有少部分属于密宗的“曼荼罗”系统。应该说明,这些壁画彩绘、天井平棋等,凡是绘制在殿堂内的,那就是庄严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画卷、挂轴等,本来是独立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殿堂内的彩画装饰,也是庄严的一部分。其中大多为佛教人物和故事画。还有少部分属于密宗的“曼荼罗”系统。应该说明,这些壁画彩绘、天井平棋等,凡是绘制在殿堂内的,那就是庄严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画卷、挂轴等,本来是独立的...[继续阅读]
佛教寺院的壁画或卷轴画等类画面中,常出现由方形和圆形图案界成的画。画的是曼荼罗,这类画特称现图曼荼罗。南亚次大陆的密宗在修持自创的一套“秘密法”时,为防止魔鬼聚合侵袭,在地上画出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区域,甚至建立一...[继续阅读]
“供具”这个词语,本是汉语中固有的,在汉代很流行。它的意思大致是“备供酒食,具设食具食物”。例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吏,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还有那《汉书·叙传上》:“迎延满堂,日为供具。”...[继续阅读]
所谓“三具足”,就是香炉一具,烛台一对,花瓶一对。按种类为三,故称“三具足”;按个数为五,则称为“五具足”。这一整套摆在供桌之上,民间称为“五供”。应该说明,这样一套上供的供器是通用型的,或者说是“全民所有制”的,不...[继续阅读]
七宝,是梵语Saptaratnāni的意译。它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佛国七种珍贵的珠宝金玉。其种类与用途,各经所说不一,今举四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如下:《无量寿经》卷上:“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chēqú车...[继续阅读]
佛教僧人所穿的制式着装,应该说是由佛祖释迦牟尼他老人家亲自制定的,是“律”(佛教三藏经律论的“律”)有明文的。但也应该说明,这种着装方式和式样,是参酌当时的南亚次大陆民间及各教派的服装而定的,主要适应热带与亚热带...[继续阅读]
按照南亚次大陆原始佛教的传统,或者说是佛说律传,如法应法的法服只有“三衣”和“五衣”。“三衣”是梵文TrīniCīvarāni的意译,专指佛教“律”中规定的准许个人拥有的三种衣服。它们是比丘所服,比丘尼也可以穿。它们是佛教出...[继续阅读]
首先要说明的三点是:第一点,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几百年间,原始佛教在教理上分为许多部(一般说是二十部),在戒律上也分为五部。各部之间对三衣颜色的认识与规定略有不同,因而导致所穿袈裟的颜色各异。但是,“kasāya”色,在五部中...[继续阅读]
如上所述,汉化佛教的僧服,一方面得遵从清规戒律的规定,参照南亚次大陆的老式样;另一方面,受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要考虑气候、民俗等情况变通行事;再一方面,还受到高层领导如帝王以及政府机构的制约和强制。两千年间变化多端...[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