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佛教团体,向古代南亚次大陆比佛教较早形成的一些教派学习到一种苦行的风习(其实,世界上许多大小宗教与教派在初传时都有舍弃荣华富贵苦行潜修的倾向)。据佛传,释迦牟尼刚出家时,就和路上遇到的穷人交换了衣服,把自己...[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原始的佛教团体,向古代南亚次大陆比佛教较早形成的一些教派学习到一种苦行的风习(其实,世界上许多大小宗教与教派在初传时都有舍弃荣华富贵苦行潜修的倾向)。据佛传,释迦牟尼刚出家时,就和路上遇到的穷人交换了衣服,把自己...[继续阅读]
前面我们讲过,比丘的必备生活用品有逐渐增多之势。《善见律毗婆沙》(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卷七中载:善来比丘者:有白衣来诣佛所,欲求出家。如来即观其根:因缘具足,应可度者。便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而成比丘。唤者如来...[继续阅读]
杨枝是梵文Danta-kāstha的意译。danta义为牙齿,kāstha义为木片,因而又译作“齿木”。音译则为“惮哆家瑟诧”。它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日常习用的刷牙与刮舌木片。使用时,常由使用者自己取树枝啮成所需的形状。《四分律》卷五...[继续阅读]
瓶是梵文Kundikā的意译,音译有“军持”、“军迟”、“君持”、“君迟”、“君持迦”等,是盛水的容器,俗称“水瓶”的便是。在古代南亚次大陆,根据用途之不同,它分净瓶、触瓶两大类。“触”是“不净”的意思。触瓶就是专供作...[继续阅读]
手巾是梵文Snātra-sataka的意译。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衣食所须”条中说,据他在古代南亚次大陆所见,包括“充身六物”中“三衣”和坐具在内的,属于布类的僧人应备衣物是“十三资具”,也就是说,除了三衣以外,还有十种布...[继续阅读]
戒刀是梵文sastraka的意译,又译作“刀子”。它是僧人用来剃发、剪指甲、裁衣的小道具。镊子是梵文Ajapadaka-danda的意译,略称镊。它是作拔取鼻毛和肉中刺等用的。它们可称为僧人剪截用的代表性道具。实际上,特别是刀子,历史上衍...[继续阅读]
以上把僧人个人能够私人保有的生活与学习用品做了大致说明。实际上,随着时代与生产情况、地域与气候、民族与风尚等的不同,僧人私人用品的样式、质料、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上面讲的不过是历史上有过的,清规戒律中规定过的...[继续阅读]
拂尘,现代北方口语称为“蝇刷子”,是一种驱除蝇蚋的工具,相当于“马尾巴的功能”。其造型,一般为:细长的柄部,木制、竹制、藤制的常见,高级的有牙、犀、玉等质料的;和柄部相连接,如半个皮球状的束毛主轴底圈,常用骨、牙、犀...[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