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死后,三子赵恒继位,是为真宗。真宗继续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方略,在武力抗衡的基础上,缓和与北邻辽国的紧张关系,于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年底,签订“澶渊之盟”,为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争取到相对安宁的环境。真宗在位二...[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太宗死后,三子赵恒继位,是为真宗。真宗继续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方略,在武力抗衡的基础上,缓和与北邻辽国的紧张关系,于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年底,签订“澶渊之盟”,为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争取到相对安宁的环境。真宗在位二...[继续阅读]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二十七岁的哲宗没有留下子嗣就死去,这使皇权的继承发生问题。在神宗之妻、哲宗之母向皇太后的力主之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之弟赵佶继承了皇位,是为徽宗,时年十八岁。在赵佶恳请之下,向皇太后听政...[继续阅读]
理学,亦称道学,是宋代以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儒家学说的主流形态。它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佛、道思想,形成“三教归一”的圆融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北宋仁宗时期(公元1023—...[继续阅读]
早在战国时代,阴山山脉以北、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东的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就有众多游牧民族劳作繁衍,生息聚散。以活动地域区分,他们大致分属东方的东胡、西方的突厥两大系统。东胡系统里的蒙古部最早活动于额尔古纳河...[继续阅读]
元蒙皇权用七十年时间,相继灭西夏、金、南宋,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忽必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1251年(淳祐十一年)宪宗蒙哥即位后,将漠南汉地的军国事务交给同母弟忽必烈管理。从那时起,忽必烈...[继续阅读]
公元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春正月,在位三十五年后,忽必烈死于皇宫紫坛殿,享年八十。此前,皇太子真金已死,皇位的继承成为悬疑难题。忽必烈考虑再三,听从“或通夕召入论事,知无不言”②的集贤大学士阿鲁浑萨理的建议,于公元12...[继续阅读]
元顺帝即位,仍然倚重燕铁木儿家族的政治势力。他先后任命燕铁木儿的弟弟撒敦、儿子唐其势为中书左丞相,又立燕铁木儿之女伯牙吾氏为皇后。燕铁木儿家族与另一权臣、中书右丞相伯颜夺宠争权,势同水火。唐其势公开宣称:“天...[继续阅读]
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在北伐一路凯歌的大好形势下,朱元璋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曰明,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京师,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朱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继续阅读]
朱元璋出身草芥,经过数十年搏杀经营,建立起一统天下的朱明皇朝。他将来之不易的无上皇权视为生命,一心传之子孙,世代不绝。为此,他决心排除一切可能威胁朱明皇权统续的潜在不安稳因素。本章此前论及的朱元璋明禁后宫干政就...[继续阅读]
朱元璋非常重视皇权继承的绝大问题。明朝建立伊始,就立十三岁的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命左右丞相分别兼任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又挑选国子生多人,“侍太子读书禁中”,任命多名官员为太子宾客、太子谕德,精心培养其德才素质,特别...[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