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西域政策的“三绝三通”

    王莽“代汉”后,由于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加之王莽“贬易侯王”,引起“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①。东汉建立后,是否恢复和保持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正常关系,在汉王朝始终没有制定出长远的连续政策,大起大落,时绝时通,正如《后汉书......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一、秦汉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秦汉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时期,其为了协调民族关系、巩固中央政府的统治,所制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开拓性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秦汉民族政策的开拓性,就是民族政策中为中央王朝扩......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二、对秦汉时期民族政策的评价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期,是中国从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进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期。面对着众多民族的一个封建大国,作为国家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秦时刚从分散走向统一,经汉后又发展转化为汉民族。因此,如何协......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自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以来所经历的第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历史时期,同时又是中国各民族大分化、大融合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从中平六年(189年)至开皇九年(589年)共400年,分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基本情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北方入主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部分蛮族被汉化,另一方面,北方汉族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和珠江流域又融合了部分俚、僚、蛮等南方少数民族。三国两晋......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的民族关系复杂多变,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1.民族大迁徙汉魏以来,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先后徙于中原地区,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时,魏蜀两国仅94万余户,537万余......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一、曹魏的民族政策

    三国中势力最强的曹魏据有淮河以北的中国,其边境从东到西有乌桓、匈奴、氐、羌;塞外有鲜卑、丁零,西域诸国以及部分散居的乌桓、匈奴、氐、羌等。为了协调与这些民族的关系,曹魏制定了以诛讨迁徙、征兵招抚、怀柔安抚、分......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二、蜀汉的民族政策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隐居在隆中的政治家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即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对刘备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②,“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③。......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三、孙吴的民族政策

    东吴据有荆、杨、交三州之地。少数民族,交州有南越、骆越,杨州有山越,东海有“夷州”(今台湾)的山夷。对于生活在海岛之上的“山夷”,腹心地带的山越,远在边陲的“百蛮”,东吴政权分别采取了开拓东海、征讨掠夺、怀柔安抚的......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一、怀柔政策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继续推行怀柔政策,安置内附和归北的少数民族。西晋时期民族怀柔政策的基本内容有以下方面:1.册封太康四年(283年),鄯善国遣子入侍,“假其归义侯”;太康六年(285年),大宛献汗血马,武帝即遣杨颚出使大宛......查看详细>>

标签:民族政策简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