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统一中国后,历时甚短,虽然由隋墓中出土了不少质量较好的白瓷,但迄今尚未发现隋窑遗址。到了唐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陶瓷业在汉、晋制瓷基础上空前发展,南北名窑兴起,形成了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白...[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隋统一中国后,历时甚短,虽然由隋墓中出土了不少质量较好的白瓷,但迄今尚未发现隋窑遗址。到了唐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陶瓷业在汉、晋制瓷基础上空前发展,南北名窑兴起,形成了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白...[继续阅读]
自南宋以后,北方瓷业由于战乱影响,大都趋于衰落,各重点瓷区除承袭前人用的馒头窑烧成外,并无大的改进;相反,南方的瓷业则日益发达,如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省的瓷业均生产兴旺,特别是江西的景德镇和福建德化,都成为重要...[继续阅读]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继续阅读]
瓷器的装烧包括装匣钵的工艺方法和匣钵装窑的方法,对瓷器的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瓷器的装匣钵方法有多种。在最早烧制陶瓷器时,不使用匣钵,陶瓷器直接装入窑内,烧成时陶瓷直接与火焰接触。如此烧成的瓷器表面容易被玷...[继续阅读]
[1]程朱海、刘可栋、张福康、叶宏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佤族原始制陶工艺考察报告”,《河北陶瓷》,[4],1982:42—51.[2]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63—66.[3]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继续阅读]
瓷器的产生和出现与瓷石原料的发现和利用有密切关系,主要受瓷石的矿物成分和性质所决定。瓷石中所含之石英、绢云母、高岭石和长石矿物构成了其天然混配好的成瓷组分,在1200~1300℃的温度下经烧结即可瓷化形成致密的瓷器。...[继续阅读]
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造成了瓷业的繁荣局面,青瓷在技术上也有了飞跃的进步。不但南北方的广大地区烧造青釉瓷,而且形成了各具风格和特点的名窑瓷器,如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窑青瓷和龙泉窑及耀州窑青瓷...[继续阅读]
元代重视对外贸易和手工业,瓷器生产技术在宋代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除继续生产传统瓷器品种外,由于外销瓷的发展和需要,在原料选用、成形方法、烧成技术上都有很大改进和创新。例如,宋和宋以前景德镇都采用一...[继续阅读]
青瓷胎质上的演变涉及原料的选择使用,东汉至北宋时期,南方使用单一类的瓷石原料制胎。南宋以后,选用了风化程度很高的瓷石,甚至有些瓷石高岭化的程度已很高。景德镇在宋以前使用单一类瓷石制胎,元开始采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继续阅读]
历代各名窑青瓷各具特征,均负盛名,无论在釉质的色调上和质感上都各不相同,这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如果从釉的成分比较,它们之间的SiO2/Al2O3、K2O/CaO和Fe2O3/TiO2比都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了釉在高温下的黏度变化行为和着色色调。...[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