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中出现胎、釉中间层是明显的,特别是北方诸窑的青瓷,诸如汝窑、耀州窑和钧窑青瓷,中间层更加显而易见。所谓中间层乃是指胎、釉之间的一层反应层,过去常有人把青瓷胎、釉中存在的这层白色反应层误认为是化妆土层,经研究...[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青瓷中出现胎、釉中间层是明显的,特别是北方诸窑的青瓷,诸如汝窑、耀州窑和钧窑青瓷,中间层更加显而易见。所谓中间层乃是指胎、釉之间的一层反应层,过去常有人把青瓷胎、釉中存在的这层白色反应层误认为是化妆土层,经研究...[继续阅读]
[1]郭演仪、王寿英、陈尧成,“中国历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硅酸盐学报,1980,8[3]:232—243.[2]张福康,“中国传统高温釉的超源”,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1982年11月,上海.[3]叶宏明等,“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硅酸盐学报...[继续阅读]
我国白瓷虽然出现较青瓷晚,但对我国陶瓷的发展却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特别对推动日用白瓷彩饰的发展尤为显著,是我国陶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白瓷的出现,一般是根据河南省博物馆1972年在河南安阳北齐武平6年(公元573年...[继续阅读]
唐邢窑白瓷始于隋,盛于唐,衰于元,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唐代的越窑并驾齐驱,惟邢窑类银如雪,越窑青翠如玉,故形成南青北白相峙的局面。邢窑遂成为北方白瓷的代表,但这一历史名瓷自晚唐、五代时期后已日渐衰...[继续阅读]
巩县窑在今河南省巩县,在唐代也盛产白瓷,据《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均有记载,并向长安贡白瓷,但其遗址一直未被发现,直至1957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到巩县调查时,始在巩县西南的白冶河和大、小黄冶一带发现...[继续阅读]
定窑又称曲阳窑,自唐、五代、北宋至金,均以连续烧造白瓷为主,特别在北宋时期的刻花、印花尤为突出,它不仅瓷质洁白坚硬,而且花纹图案优美,开创了我国白瓷装饰艺术的先声,国内外享有极高的评价,但自金代以后遂告失传。该窑遗...[继续阅读]
磁州窑是我国宋代最大民窑之一,根据1957~195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河北邯郸市观台镇窑址的发掘[14],地层关系比较清楚,认为其年限最早不会超过宋元丰(公元1078~1085年)间,下限定为元代(公元1271~1368年),其产品种类繁多,如碗、盘、...[继续阅读]
宋代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以前,景德镇窑又称饶州窑,以烧造白瓷为主。由于原料中含铁量偏高,采用还原气氛烧成,使胎内Fe3+转化为Fe2+,形成瓷釉白里泛青的独特色调。据近年来文物考古部门调查,早在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在...[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