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以前的陕西经济历史,由于文献材料缺乏,很难写出具体的东西,因此,暂以西周作为陕西经济史的开端。陕西是我国古老的农业区之一,尤以关中平原的自然条件优越,自古就有“膏壤沃野千里”和“天府”的称誉。距今3000多年前...[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西周以前的陕西经济历史,由于文献材料缺乏,很难写出具体的东西,因此,暂以西周作为陕西经济史的开端。陕西是我国古老的农业区之一,尤以关中平原的自然条件优越,自古就有“膏壤沃野千里”和“天府”的称誉。距今3000多年前...[继续阅读]
明清时期,陕西地区的经济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也有了大的发展,如耕地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商业的兴盛,以及秦巴山区手工工场的出现,等等,都是有力的证明。但因长期以来,史书关于这一地区的情况记载很少,又因...[继续阅读]
(一)陕西商人在东南与西北地区性商品交流中的地位明代,陕西商人是一个具有雄厚资力的地方性商帮,在西北各地以及扬州等地的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活动范围也非常广阔,明朝张瀚《松窗梦语》卷四曾对陕西商人作了概括性的说...[继续阅读]
明清时期,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和进行统一战争,曾举行了多次战役和驻有大量的军队,所需要的物资大部分是由陕西地方提供的。以明朝来说,甘肃、榆林、宁夏以及后来成立的固原诸镇20余万驻军的军粮①,大部分由延安府和西安府...[继续阅读]
周人素以擅长农业见称,从《诗经》的记载看,西周农业生产工具有耒、耜、钱、镈、铚、艾等,在周原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镰,还有铜銎等。双齿的耒和铲状的耜,是周人耕地的主要农具。耕田用人力,通常是两人合作,这就是所谓耦...[继续阅读]
周代已发明了休耕轮种制度,创造出我国土地利用的特殊方式。文献中所说的菑、新、畬,就是指农业中的休耕制,具体含义,“畬”是指“不易之地”,岁岁种;“新”是指“一易之地”,三岁中种两岁,休耕一岁;“菑”是指“再易之地”...[继续阅读]
《诗经》记载西周时,关中栽培的农作物有七种,即黍、稷、菽、稻、来(小麦)、牟(大麦)、苴(麻)。关中最早栽培的作物为粟,早在西安半坡遗址就有大量的粟出土。据《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后稷非常精通栽培技术,他所种植的谷物...[继续阅读]
西周人也懂得使用绿肥,《诗经·周颂·良耜》说:“其镈斯趙(借为‘削’),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里“荼蓼”泛指野草,“镈”指除草工具,诗的大意说用镈削去野草,把它翻在田里,化为肥料,黍稷就长得茂盛了。当时人能把...[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