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语料相当丰富,文献真实性强,时代明确,语言独具特色,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用典形式[1],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其意义和来历出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般具有例证、比较、替代等修辞...[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语料相当丰富,文献真实性强,时代明确,语言独具特色,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用典形式[1],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其意义和来历出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般具有例证、比较、替代等修辞...[继续阅读]
在我们考察的石刻用典形式范围内,用典形式的来源文献情况复杂。有的来源文献没有反映用典形式的实际来源;有的用典形式有多个来源文献而没有辨析其合理来源文献;有的来源文献名称不统一;也有的用典形式来源文献有误,等等。...[继续阅读]
我们所调研的4215个石刻用典形式,其来源文献,涉及255种。从形成石刻用典形式的数量来看,排在前十位的来源文献依次为: 《诗》370[1]、《史记》363、《庄子》359、《后汉书》271、《汉书》229、《左传》207、《论语》205、《礼记》...[继续阅读]
一、 石刻用典形式变体定义我们知道,有很多典故,以之为来源的用典形式不止一个,这些源自同一典故的多个用典形式我们称之为同源用典形式。同源用典形式之间,从意义上看,有的相同、相近或相关,有的差别较大、意义迥异,甚或...[继续阅读]
一、 石刻用典形式变体组的关系类型全面研究石刻用典形式变体,了解其关系类型、构成方式、意义层次、发展演变、文化内涵等,有必要将同源的所有石刻用典形式变体放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单一、个别地考察很难完成上述目标...[继续阅读]
一、 石刻用典形式变体的构成方式从理论上讲,所有石刻用典形式变体都应当直接从典故中提炼相关内容。然而,我们在较全面提取石刻语料中的用典形式变体后,从大量有变化规律的石刻用典形式变体中发现,在石刻语料里,再加工已...[继续阅读]
一、 用典形式的意义层次与非用典形式的意义相比,用典形式的意义具有特殊性。用典形式虽然也是由语素、词、短语等语言单位组成,可真正表达的意义却不是语素、词、短语的组合意义,因为这些语言单位的实际身份是典故符号...[继续阅读]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易·系辞下》[1]:“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2]:“文,错划也,象交文。”《易·系辞下》[3]:“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文”、“化”共同出现,较早见于《易·贲卦·彖传》[4]:“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继续阅读]
根据石刻用典形式的来源、形式、意义在《汉语典故大辞典》中的有无、异同情况,这里增补的石刻用典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来源不见于《汉语典故大辞典》的石刻用典形式,即新来源石刻用典形式。对于新来源石刻用...[继续阅读]
《汉语典故大辞典》里有些用典形式的最早书证时代较晚,不能准确反映用典形式的较早用例时代,石刻语料中的用例可提前相关用典形式的书证时代。《汉语典故大辞典》书证时代的确定遵循以下三点: (1) 《汉语典故大辞典》已...[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