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例的史料价值主要通过政书凡例的内容体现出来,政书是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其编例中也常常有关于某一制度沿革的记载,这些资料具有史料价值,可为历史研究者提供资料。如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所修《清文献通考》“凡例”载...[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编例的史料价值主要通过政书凡例的内容体现出来,政书是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其编例中也常常有关于某一制度沿革的记载,这些资料具有史料价值,可为历史研究者提供资料。如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所修《清文献通考》“凡例”载...[继续阅读]
编例的版本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考证一书的版本源流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同书异本现象大量存在,不同的版本在内容及编排上都存在差异。因此,阅读古籍之前,版本的选择非常重要,对读者尤其是...[继续阅读]
由编例的发展历史(详见第二章),我们知道,早期的编例附载于序文之中,后来才渐渐脱离出来。编例独立成篇之后,并没有完全摆脱序文的影响,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序言的许多特征,留下了序言的种种痕迹。因此,编例或称“序例(叙...[继续阅读]
(一)单书目录的作用汉代刘向奉诏校理国家藏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①,其每校完一本书,就会写一篇叙录,其中往往条列全书篇目,《列子书录》云:“天瑞第一,皇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继续阅读]
书评是对图书的评论。中国古代,书评尚未形成独立的文体,文献中没有“书评”文字的正式记载,但带有书评性质的评论性文字却较多。“从古到今,形成了序(前言)、跋(后记)、提要(解题、序录)、书话评点等众多的书评形式。”①书...[继续阅读]
综述是具有综合性、概括性特点的文献形式,它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某一领域或专题的已有研究进行的整理、叙述、分析或评价。古籍编例在说明本书主旨、内容及结构、编排的时候,往往会对本门类图书的研究情况作一个概括性的叙...[继续阅读]
关于《春秋》具体的编纂过程,《史记·孔子世家》云: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记则更为详细: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继续阅读]
《春秋》记载了由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止,共242年的鲁国历史,是一部以鲁国为中心的编年史,“自此以后,中国才算有了一部真正的历史书,同时也就有了第一种重要的历史体裁——编年体”②。每一种体裁的书...[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