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对私有制的三大改造,农业居于首要地位,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它是农村土地改革后又一次农民运动和农村变革,也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奏。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建立的是一种土...[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一)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对私有制的三大改造,农业居于首要地位,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它是农村土地改革后又一次农民运动和农村变革,也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奏。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建立的是一种土...[继续阅读]
1956年,随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提高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猛增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升到7.3%,私营经济由6.9%下降到...[继续阅读]
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所采取的统治方式中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规定,是表明国家性质的概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宪法》规定,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继续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约35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我国各民族虽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继续阅读]
旧中国在外交上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烂摊子。面对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积累下来的不平等条约,在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关注中,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作了生动形象的概括,即“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继续阅读]
按照“—边倒”的方针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一方面新中国开始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另一方面着手解决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首批与新中国建交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次日...[继续阅读]
中苏结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的重要举措,也是影响世界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重大事件。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出访苏联。苏联曾对中国革命及革命胜利后的方针、政策有不少疑虑,到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担心...[继续阅读]
1949年初,国共两党在大陆角逐的胜负已基本成为定局。1949年2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称对华政策要“等待尘埃落定”。南京解放,美国仍只承认国民党政权,但是身为大使的司徒雷登却滞留南京,表明美国在寻求与中国共产党打交道的时机...[继续阅读]
朝鲜是中国的邻邦。自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一直是日本的殖民地。二战末期的一系列大国首脑会议都明确声明战后朝鲜应摆脱日本统治,获得独立与自由。美苏之间也达成协议,规定以北纬38度线为美苏受降...[继续阅读]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提出了处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1]针对中印两国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