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在多篇中反复阐述“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这一思想的形成,首先是受《周易》“三才观”的影响,同时,也是《周易》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的命题下,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判定。《易传·序卦》:“有天地...[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黄帝内经》在多篇中反复阐述“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这一思想的形成,首先是受《周易》“三才观”的影响,同时,也是《周易》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的命题下,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判定。《易传·序卦》:“有天地...[继续阅读]
变易是《周易》的基本思想。《易传·系辞》说:“《易》之……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还认为,天地间的运动常升降交感,天地(阴阳)交者为顺为吉,不交者为逆为凶;天地交...[继续阅读]
《周易》的时空观念提出时间运行周而复始的圜道特征,对一年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的测定,演发了历史上的多种历法。既然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理功能也应与自然的时序同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春生、夏长、...[继续阅读]
《周易》提出“《易》乃天地准”的命题,以《易》数指为宇宙之道(规律)。医学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也按《易》数与观察到的人体阶段发育特征相对应,《内经》以此提出了男子以八、女子以七为阶段的发育模式。《素问·上古...[继续阅读]
《内经》成书以前,《周易》已称“经”有“传”了。那时,医家如医和、扁鹊、仓公等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史记》中,记有被称为“仓公对诏”的25个完整的医案;还编著了一批属于方技和房中等有关医学的医书,在《内经...[继续阅读]
唐代王冰注《素问》时补入了“先师张公秘本”的“七篇大论”。七篇非《素问》所佚之文,又是专论运气的,但与《内经》最大一致处就是都与易学同源。该书主要是受东汉易学之影响,由汉灵帝、汉献帝时代兼通古文易与今文易的...[继续阅读]
太极阴阳是宋代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太极之论,始自《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把天地万物的根源或原始物质称为太极。在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中,有多种解释阴阳水火关系的图形,如“水火匡廓图”“地...[继续阅读]
《内经》的藏象来源有三:一是关于“藏”的知识,二是《周易》关于“象”的观念,三是联系“藏”和“象”及建立藏象学说的方法论。对事物认识的一般过程是,对结构研究在先,功能研究在后。《内经》对深藏于内的人体脏腑的研究...[继续阅读]
《内经》关于藏象有“脏”“腑”“器”“官”四种称谓,“脏”和“腑”已为诸篇所习用,“器”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是把六脏合称为“器”以应一节,以...[继续阅读]
《内经》中三种主要藏象学说建构演变过程和人类认识规律是一致的,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藏象学说以“象也者,像此者也”为始基构建了人体的功能模型。从运用解剖方法到模拟类比,认识了人体有五脏、六腑、五...[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