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与受阻,使反现代性文学思潮薄弱,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文学思潮,而启蒙主义(时间较短)与新古典主义(时间较长)交替成为主导思潮。中国始终没有形成成规模的现实主义思潮。五四以后,在新古典主义的主潮之外...[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与受阻,使反现代性文学思潮薄弱,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文学思潮,而启蒙主义(时间较短)与新古典主义(时间较长)交替成为主导思潮。中国始终没有形成成规模的现实主义思潮。五四以后,在新古典主义的主潮之外...[继续阅读]
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是文学对现代性发展所做出的自觉的审美反应。传统社会没有文学思潮,它的出现,必须要有“现代性”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对于中国来说,最早引发现代性的历史时间是在晚清,中国文学开始现代性追求...[继续阅读]
1902年,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文学变革终于获得了契机,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借鉴日本启蒙文学发展的经验,从“新民”的立场向国人宣告了“小说为...[继续阅读]
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是晚清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有力地推动了晚清时期文学思潮的滥觞。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启蒙思想已由第一代知识分子传入中国。1895年,上海成立强学会,以译书为第一要义。1896年,《时务报》设立“域外报译”...[继续阅读]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萌发,大致时间是在1897—1901年,也就是甲午之后19世纪的最后几年。这个阶段,在日本启蒙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改变了受洋务运动影响而存在的文学误国论或文学无用论,同时开始了以西方启蒙主义文学为参照的弃旧...[继续阅读]
晚清启蒙主义文学的高涨是在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历史事件中促成的: 1900年义和团事变造成庚子国乱,1901年迫于救亡的压力清廷开始宣布改革,而同时欧洲各种新学思想通过日本传入中国。1902年,梁启超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阅读]
晚清以“启蒙主义”为导向的文学革命在经过了1903年和1909年两个创作高潮后,慢慢落幕。这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有重大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共和制的形式在中国建立,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在《莅临时大总统任誓词...[继续阅读]
启蒙主义文学是一个坚持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潮。它的历史任务是要破除封建迷信,宣扬启蒙主义的理性思想,这两者都是为呼吁现代性、发展现代性服务。在西方,为了突破现代性发展的障碍,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对封建主义和宗教蒙昧进...[继续阅读]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作为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应而出现的,它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争取现代性,其核心的精神是启蒙理性。这在晚清维新派人士的文学变革思想中体现为:坚持文学的功利主义立场,要求文学自觉承担宣扬启蒙精神的历史使命...[继续阅读]
启蒙主义不但宣扬理性精神,而且带有启蒙时代的理性乐观主义精神。启蒙理性蕴涵着一种积极的信念,那就是人类终将告别黑暗,进入光明的新时代。这是一种对现代性无限信任与尊崇的乐观主义精神。晚清是一个刚引进启蒙理性的...[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