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拓宽疏浚运河的同时,也在河道上新建了一批水利设施,包括水利枢纽、船闸、水闸等。1961年动工的江都水利枢纽,习称江都抽水站,是我国自行施工、自行制造设备、自行安装的第一座大型抽水站。该枢纽由四个抽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拓宽疏浚运河的同时,也在河道上新建了一批水利设施,包括水利枢纽、船闸、水闸等。1961年动工的江都水利枢纽,习称江都抽水站,是我国自行施工、自行制造设备、自行安装的第一座大型抽水站。该枢纽由四个抽水...[继续阅读]
江苏省河湖众多,水资源充足却又不平均,容易发生旱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在国家大力投入的支持下,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在组织人民防洪抗洪的同时,建成了苏北灌溉总渠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防洪、防涝、防旱、防潮...[继续阅读]
农具的发展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1949年之前,由于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政府动员能力低下,农业机具的普遍革新和机械化只是一个萦绕人们脑际的梦想。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仍基本靠人力、畜力和旧式...[继续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江苏农作物的种子多是古代和民国时期农户自行选留的土种,长期种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1950年初,各级人民政府发动“评选地方良种”活动,利用行政措施,组织农民选种留种,贯彻“就地选种、就地繁育、...[继续阅读]
历史上,江苏农业生产以利用厩肥和堆沤肥等农家肥料为主,后来大量种植和利用绿肥作物。早在明清时期,吴县农民就有“处暑不放本,白露枉费心”的稻田追肥农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机肥的种、积、造、使用有明显增加。...[继续阅读]
土地改革之后,为克服个体经济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江苏和全国一样,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农民们先是组成生产互助组,开展从劳力互助到经济、生产上的全面互助;条件成熟后,办起初级农业生产...[继续阅读]
在公社的劳动大军中,知识青年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知青下乡并非“文化大革命”期间方才出现的事物。早在1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全国就有超过百万的知识青年被动员下乡支农。江苏省下乡的知识青年中,74% 被安插到农村...[继续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尽管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尚未实现质的飞跃,但在新生产关系、新耕作制度和新农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江苏的粮食亩产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水稻为例,1950年代江苏水稻平均亩产174公斤,比1949年提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