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Hg),俗称水银,原子序数80,与锌(Zn)、镉(Cd)同属ⅡB族过渡元素,密度为13.6 g/cm3,硬度为1.5,呈银白色。汞的原子量为200.59,电子层结构为4f145 d106s2,氧化还原电位高,反应性低。汞是在标准状态(0℃,101.325 kPa)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熔点-38.8...[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汞(Hg),俗称水银,原子序数80,与锌(Zn)、镉(Cd)同属ⅡB族过渡元素,密度为13.6 g/cm3,硬度为1.5,呈银白色。汞的原子量为200.59,电子层结构为4f145 d106s2,氧化还原电位高,反应性低。汞是在标准状态(0℃,101.325 kPa)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熔点-38.8...[继续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加强,大量的汞被使用并以三废的形式排放到环境当中,汞污染日趋严重,而20世纪尤为突出。工业排放导致了不同环境介质中汞含量的增加,Zhang等(2015)的模型计算显示,历史上所有时期人为源排...[继续阅读]
汞是唯一一种主要以气态存在于大气的重金属元素,从源头排放进入大气后,可随大气环流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沉降到偏远地区,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使生物体内汞或甲基汞含量增加,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汞污染。因而汞已被认为是一种全球...[继续阅读]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我国不同类型的地表汞排放通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图1-1显示的是我国不同类型地表汞排放通量的统计结果。我国不同类型地表汞排放通量的差异非常显著,其中汞矿区土壤汞排放通量最高,平均值达到(242±4...[继续阅读]
自然源汞排放通量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1.地表基质的汞含量 研究表明,土壤/水体汞排放通量与土壤/水体汞含量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图1-4),随着土壤/水体汞含量的升高,汞排放通量明显升高。土壤/水体汞有两个来源:①自然来源...[继续阅读]
基于大气-土壤、大气-水体和大气-叶片汞交换通量机制的认识及更新的我国土壤基础数据,Wang等(2016)重新构建我国自然源的汞排放模型,估算我国自然源的汞排放量。同时,Wang等(2016)依据我国已有的野外监测数据,通过和模型模拟结果...[继续阅读]
汞的人为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主要为煤炭燃烧)、有色金属(如铅、锌、铜)冶炼、汞冶炼、混汞法炼金、水泥生产、涉汞企业的生产(如水银电解法氯碱生产、荧光灯管生产、电石法PVC生产)等。2010年全球不同人为源大气排汞量为...[继续阅读]
21世纪初期,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加入单一同位素方法研究了水体、土壤和森林生态系统新沉降大气汞的再释放。Hintelmann等(2002)通过向森林生态系统加入单一汞同位素202Hg,研究了1个季度(15个星期)森林生态系统新沉降汞的迁...[继续阅读]
我国大气汞再释放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野外观测。Feng等(2004)研究了贵阳市百花湖水体汞形态含量和水体/大气汞交换通量。百花湖位于贵阳市西北,长期受到贵州有机化工厂、贵州铝厂和多个小型煤矿污水和大气排放影响,导致百花湖...[继续阅读]
表1-2列举了近10年来我国不同地点大气汞的监测结果。我国大气汞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布规律,城市地区大气单质汞、颗粒汞和活性气态汞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 70~10. 2 ng/m3[均值(5.08±2. 47)ng/m3]、23. 3~1 100 pg/m3[均值(274±203)ng/m3]、2. 5~...[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