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与淡、曲与直、雄浑与纤细、朴拙与精巧……当把截然相反的形式、风格用恰当的手段同时显现(空间艺术),或轮番显现(时间艺术),艺术上会产生超形式超风格的效果——既强化了对立双方的形式或风格,又多出了一份值得咀嚼的变...[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浓与淡、曲与直、雄浑与纤细、朴拙与精巧……当把截然相反的形式、风格用恰当的手段同时显现(空间艺术),或轮番显现(时间艺术),艺术上会产生超形式超风格的效果——既强化了对立双方的形式或风格,又多出了一份值得咀嚼的变...[继续阅读]
从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角度看,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可称之为“和同之辨”的论争,与音乐美学思想亦有关联。文献中所见的最早论述,是《国语·郑语》所载西周末周太史伯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询问时所作的谈话。史伯是从对周幽王...[继续阅读]
师旷(主要活动在晋悼公、平公时代)其人其事,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自先秦以来,在传播中往往被涂上奇异的色彩,但是他妙辨音律,善察声听音,考钟律而无毫厘之差等真实形象,却仍由文献的记录中反映出来。相比较而言,先秦的有关文...[继续阅读]
季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春秋时王室成员,为吴王寿梦之四子,诸樊少弟,有辞国之贤。公元前554年,季札奉吴王余祭(音宅,上声)之命出使鲁、齐、晋、郑、卫五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有他在鲁国欣赏周乐时所作的音乐评...[继续阅读]
春秋时期,在音乐思想领域产生的一个新的变化是,传统音乐思想同当时堪称为新的宇宙观的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并被归入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去。春秋时期具阴阳五行理论特征的音乐观以医和、子大叔的言论为典型代表。医和...[继续阅读]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单穆公、伶州鸠就周景王铸钟事所发的议论,其文献价值,丝毫不亚于《左传》所记季札论乐的评论。单穆公、伶州鸠就编钟的制作而引发的议论,不仅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批评...[继续阅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从伦理道德教育出发,从事礼乐活动。其音乐思想对后世有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仁”“仁”在孔子那里,具有伦理学上的意义,它首先体现...[继续阅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强调伦理道德精神修养,其音乐思想受约于“仁政”理论与“性善论”。孟子论“乐”的内容——“仁”“义”孟子认为,“仁”、“义”出自人的善的本性,它同...[继续阅读]
老子(即老聃,曾任周守藏室之史),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其美学思想受哲学思想制约,有独特的美学见解,对后人艺术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老子音乐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老子》五千言,其基本思想可...[继续阅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本于老子。《庄子》一书文笔生动,哲理性强。其哲学思维上的相对论与崇尚自然、“法天贵真”的思想决定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特点。庄子的音乐美——“天乐”庄子曾谈到“天地有大美而...[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