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与儒家在先秦被共称为“儒墨显学”,在当时思想界有较大的影响。《墨子》一书非儒言论多,在其音乐思想上主要有针对儒家礼乐思想提出的“非乐”说。墨...[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与儒家在先秦被共称为“儒墨显学”,在当时思想界有较大的影响。《墨子》一书非儒言论多,在其音乐思想上主要有针对儒家礼乐思想提出的“非乐”说。墨...[继续阅读]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其思想来源于儒家,然有综合百家的倾向。其最主要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论》,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尤其是《乐记》)有重大影响。乐之“欲”与“礼”这是荀子音乐社会观的主要内容,它涉及到荀...[继续阅读]
《乐记》全文开首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本篇》)这段话以“物——心——音声——乐”这样一种结构关...[继续阅读]
情感(“心”)与音声(“声”“音”)的关系,是《乐记》音乐思想中发挥得较充分的一个方面。在此“心”“声”关系中的“心”,不同于前面所述“心”“物”关系的“心”——与“性”的联系更多些,具有“静”、“德”、“血气心...[继续阅读]
“乐”在《乐记》音乐思想中,其内涵大致有以下三方面:(1)以快乐、愉悦之情为特征的情感表现形态。所谓“乐者乐也”,即是此意。但是,有必要指出,《乐记》中“乐”的情感性质规定性,有两层意思,一是以“乐”的感情上的融洽来...[继续阅读]
美的本质表现在它与真善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之中。尽管《乐记》没有提出完整的真、善、美的概念,但在对“乐”的论述中,已涉及和表达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以“德音”为美,这是《乐记》审美认识的基础。“德音”作为“乐”之...[继续阅读]
关于《乐记》音乐思想中对“乐”的审美态度,前已有所论及。这里主要从它所提及的审美心理感受的不同层次及其审美意识活动特点作些分析。《乐记》中有关“声”、“音”、“乐”的论述,表明了它对音乐审美心理不同感受层次...[继续阅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为汉初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所著。该书思想以道为主,兼杂儒、法、阴阳、名、法诸家之说,是继《吕氏春秋》之后,又一秦汉道家代表之作。其音乐美学思想虽无专门系统之论述,但散见于...[继续阅读]
董仲舒(前179—前104)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所著《春秋繁露》一书中。作为西汉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崇儒而兼法,加以阴阳五行说,构成具“天人感应”特征的思想体系,其礼乐思想,可说是一种比先秦更适于大一统社会政治需要的音乐...[继续阅读]
汉代有关雅俗问题的音乐思想论述,可说是先秦相关问题论争的延续,其主要特点是以先秦之兴亡为史鉴,以当世之教化为目的而展开论述。今存《史记·乐书》论乐主体文字录自《乐记》及《韩非子·十过》,其中“太史公曰”部分亦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