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诗,于书中最先见于《论语》,而以《荀子》引诗为最多,以诗为证断。汉之诗教便以《荀子》为宗。汉四家诗,其渊源皆与《荀子》有关,尤以鲁、韩、毛三家,而《齐诗》次之。汉人喜引诗。我们试举例,看看当时引诗的情形。陈乔《...[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引诗,于书中最先见于《论语》,而以《荀子》引诗为最多,以诗为证断。汉之诗教便以《荀子》为宗。汉四家诗,其渊源皆与《荀子》有关,尤以鲁、韩、毛三家,而《齐诗》次之。汉人喜引诗。我们试举例,看看当时引诗的情形。陈乔《...[继续阅读]
春秋以前及春秋时代用诗有四种方法:①典礼;②讽谏;③赋诗;④言语。汉朝则不用在讽谏与言语方面,而用在典礼与赋诗方面,而且用在实际应用方面。至于理论,则用孔子教诗明志之传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汉仍沿此...[继续阅读]
孔颖达说,温是和颜,柔是性情柔顺。敦厚是说讽谏时语气委婉。敦厚有一限度,过度则成愚。孔颖达《毛诗正义》有两个主要意思:(1)恩情相感(2)过与不及他认为,孔子六经,特别是诗、礼、乐的作用,就是恩情相感。但是,如过则愚。惟有...[继续阅读]
(1)美刺讽谕(2)中声(1)是关于诗;(2)是关于乐。孔颖达说,诗可分两方面:第一方面,诗词就是用美刺讽谕来教人。讽谕要有婉转之节制,是下对上说的,有等级关系,故要有节制。节制之意念来源与音乐有关系,就是说要中声。中声是荀子的话...[继续阅读]
(1)敬与节(2)讽谏礼的意思,无非叫人得一平衡之道,无过与不及,故乐、礼是合一的,所以说:“知乐则几乎礼矣。”(《乐记》)《乐记》说,乐礼之作用,叫人好恶之情不要太过分。这都是关于“节”的。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继续阅读]
中道是标准,则有过与不及之说。(1)愚有话说:“诗之失愚。”这话意思是说,这诗“太过”了。“愚”就是过了中道。所谓“愚”,我们可以举例说,《孟子·告子下》有讨论诗的话:公孙丑引高子之话说《小弁》是小人之诗,因为怨,此篇...[继续阅读]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本是《鲁颂·驷》篇之语,孔子断章取义地用来说诗。(1)道与风人(2)诗有纯杂,为教则一。宋人就有此意。汉以后,读诗、引诗者渐少。乐府五言作者多,但不能取得如《诗经》之权威...[继续阅读]
道是自然,这就是道家之道。韩非《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但这段话是说哲学的,并非言文学批评。六朝时从文学批评讲到...[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