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有此主张。梁昭明太子、简文帝、梁元帝都是好文的。他们对文之意念的说明,可反映当时情形。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有异巧心,终愧妍手(这是批评当时人不讲究艺术)。是以握瑜怀瑾之士,瞻郑邦而知退。”(《诗》郑、卫...[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六朝时有此主张。梁昭明太子、简文帝、梁元帝都是好文的。他们对文之意念的说明,可反映当时情形。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有异巧心,终愧妍手(这是批评当时人不讲究艺术)。是以握瑜怀瑾之士,瞻郑邦而知退。”(《诗》郑、卫...[继续阅读]
梁元帝(即湘东王)主张“情灵摇荡”。他对诗文非常注意。他在《金楼子·立言》篇里说:“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这就是说,要文字美丽,声音好听,读起来声调自然合适,能感动人。)昭明太子亦重声调、...[继续阅读]
《诗品·序》里钟嵘说,人受万物之刺激,“气之动物(气,这里指自然界之变化),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如春风春鸟、夏雨、秋风秋雨、冬月冬寒等,都是其表现。又如征夫寡妇,逐臣宠妃等,都有所表现。自然界景物与人情...[继续阅读]
当时,主“娱玩”的一派占优势。占优势的结果,便产生“宫体”。它之所以占优势,同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提倡者为君主有关。《南史·简文帝纪》:“帝辞藻(用比喻)艳发(新鲜),然伤于轻靡(不够分量,太软性),号‘宫体’。”又说:“宫体...[继续阅读]
刘禹锡《董武陵集序》:“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刘禹锡是中唐人,自盛唐以来,诗、文分家,故他有这样的感觉。他以为诗乃文之最精粹者,所以其文字要经济、含蓄,要于文字之外更有...[继续阅读]
司空图所引戴对诗之评语,也就是品目。最早之品目,是品评人物的,后汉有这种风气。《世说新语》说:“黄宪汪汪如千顷陂(波)”,就是品目,以比喻来具体地表现一个人之价值。后来,品目亦用于诗文评上,钟嵘《诗品》就有应用。不过...[继续阅读]
中唐僧皎然《诗式》(讨论作诗法的)有“重意”之意念。他论谢灵运诗,说到“重意”问题。他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文字常是多义的,用典与比喻就是要使文字意义更丰富。所以会如此,就因为人能发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