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罗迦本集》关于论辩的原则之一。即转移理由。“所谓异因就是本该叙述原来的因,结果改说其他的因。”《如实论》称之为立异因义。《正理经》云:“没有差别地说出理由而被(对方)否定时,又想要(找一些理由来)使之差别,这就...[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遮罗迦本集》关于论辩的原则之一。即转移理由。“所谓异因就是本该叙述原来的因,结果改说其他的因。”《如实论》称之为立异因义。《正理经》云:“没有差别地说出理由而被(对方)否定时,又想要(找一些理由来)使之差别,这就...[继续阅读]
《遮罗迦本集》关于论辩的原则之一。“所谓异义就是在论述一件事当中论述了别的事。例如在论述热病的特性当中,说了尿病的特性。”后来世亲《如实论》亦说异义,然解释有所不同:“证义与立义不相关,是名异义。”证义即因...[继续阅读]
又译为“负处”。《遮罗迦本集》关于论辩的原则之一。即堕入负处,指在辩论中由于误解或不解对方的论旨,或违反逻辑,或缺乏论辩的技术等而导致败北。堕负论在古因明的过失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在《遮罗迦本集》中列有堕负...[继续阅读]
印度哲学与逻辑术语。“量”在印度哲学中有多种含义,它既是分辨知识真伪的标准,又是知识本身,还用来指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认识活动形式。十种量是从作为知识内容本身来进行划分的。印度各派哲学对“量”的说法不一,总起来...[继续阅读]
亦译“十六句义”。古代印度正理派哲学学说。宣称是求得解脱的十六种知识。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逻辑学等范围。最早见于足目的《正理经》。十六谛义为:(1)量,指知识的来源或获得外界知识的方法,有四种:现量(知觉...[继续阅读]
亦译“倒难”。因明过失论之一。错误的诘难。误难论是陈那以前过失理论的组成部分。世亲的《如实论》中立有“道理难品”一章,专论反破的过误,将误难分为三类十六种。此虽取自于《正理经》,但比后者更为精审。其后,陈那在...[继续阅读]
与“有余比量”、“平等比量”一起为正理派的三种比量。(1)有前比量。“与前者相似,或有前者法”,由它可推知未来之认知;(2)有余比量。指“有余例知,或有余果为‘有余’”,由它可推知过去之认知;(3)平等比量(又名共见比量)。它...[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