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胜论派哲学关于世界划分为十种范畴的学说。主要见于玄奘所译慧月《胜宗十句义论》本。较“六句义”增加有能、无能、俱分、无说四句义。有能是指实体、属性和运动在一定情况下互相结合的可能性。无能指这种结合...[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古代印度胜论派哲学关于世界划分为十种范畴的学说。主要见于玄奘所译慧月《胜宗十句义论》本。较“六句义”增加有能、无能、俱分、无说四句义。有能是指实体、属性和运动在一定情况下互相结合的可能性。无能指这种结合...[继续阅读]
古代印度胜论派关于因果关系的学说。最早见于迦那陀的《胜论经》。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不相同,从实体的别异性推论出因果有别,即原因中本无结果的结论。理由为:(1)因果观念相异,虽然缕可成衣,但无人将缕视为衣;(2)因果名称...[继续阅读]
即“言语不灭论”。印度弥曼差派的一种理论。认为吠陀是唯一的、常住不灭的,因此,由吠陀所发出的声音或言语也是永恒不灭的。人们所有的言语和概念都是吠陀或最高实体梵自身(表现为吠陀文句)借着发声的机缘而呈现的永恒实...[继续阅读]
与“新因明”相对。以“五支作法”为论式,其逻辑性质为类比法。佛教古因明发展至公元4世纪时,世亲首先吸收了因三相说,并将论式简化为三支,建立了向三支因明过渡的逻辑系统,但本质上未越出类比法的藩篱,故仍属古因明的范围...[继续阅读]
与“古因明”相对。以“三支作法”为论式,其逻辑性质为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由陈那所开创。陈那认为古因明的喻支以事例为喻体,没有显示出因果关系的一定不相分离,也没有什么功能;因此他改造喻支,以显示能立(中词)与所立(大词...[继续阅读]
古因明术语。五问,谓发问的五种原因。即基于不解、疑惑、试验、轻触、欲利乐有情等原因而问(《瑜伽师地论》释)。四记答,谓依问题之性质而将回答方式分为四种:(1)一问记,谓对于所问,直接以肯定方式回答;(2)分别记,谓对于所问...[继续阅读]
古因明术语。论,谓抉择是非,议论得失。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载,论有六种。(1)言论,谓以一切言说抉择是非,辩论得失。(2)尚论,所崇尚的议论。谓世间一切事理,随所尊尚,随所应闻,抉择是非,辩论得失。(3)诤论,诤为止义。谓以言论...[继续阅读]
亦译“五分作法”。因明术语。以宗(论题)、因(理由)、喻(例证)、合(应用)、结(结论)五支(部分)组成的论式,是古因明的论证形式。古印度最初流行过十支论式,即除上述五支外,还有求知的欲望、疑惑、对论式的信赖、目的、疑惑的...[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