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于不仁不义的帝王的特称。见于《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孟子对于不仁不义的帝王的特称。见于《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继续阅读]
明代传奇名,明末清初剧作家李玉早期作品。剧情大意是:当朝权臣严世藩欲夺莫怀古传家玉杯“一捧雪”,莫献假杯,为原莫家幕客汤勤揭发,莫携妾雪艳娘、仆莫诚投奔戚继光。途中为追兵捉住,并带到戚营中。戚继光设法营救,莫诚愿...[继续阅读]
佛教名词。又称“一阐提迦”、“一颠迦”等。指断绝一切善根、失去信念的人。《涅槃经》卷二十六:“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这种人不信因果,不信业报,不善亲友,不尊佛戒,如同死尸,医不能治。东晋佛...[继续阅读]
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即省察,此为自我审察之意。三,代词,指将要审查自我的三件事,即帮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和朋友相交是否诚信及...[继续阅读]
孔子提出的关于思想、学问系统的条理的术语。语见《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继续阅读]
清代焦循在发挥孔子忠恕之道基础上提出的道德原则。曾子曾将孔子的一贯之道概括为“忠恕”。在《论语》中,“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认为是一种推己及人...[继续阅读]
章太炎受培根影响提出的伦理命题。语出《菌说》修改手稿:“一切道德,皆始自利”(《章太炎选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旧译《广学论》)一书中认为,一切善恶道德都不是天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