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安澜志》所载滏阳河史料

滏阳河本名滏水,在磁州境。《续汉书·郡国志》:邺有滏水。刘昭補注《水 经》:邺西北,滏水热,故名滏口。《通典》:滏阳有滏水,隋置磁州,滏音父。《九 域志·滏水图经》云:泉源奋勇如汤焉。《方舆纪要》:滏水出滏山,在磁州西北 四十五里,所谓滏口之险也,亦谓之滏阳河。
谨案《元和郡县志》:滏阳县,本汉武安县地,魏黄初三年,分武安立临水县, 属广平郡。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以城在滏水之阳亦曰滏阳。周武帝于此别置 滏阳县,属武安郡。开皇三年,废郡县。属相州十年,于此置磁州,滏阳属焉。 《元史·河渠志》:滏河者,引滏水以通洺州城濠者也。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 言,洺州城中井水咸苦,居民食用多作疾,且死者众。请疏滌旧渠、置坝闸,引滏 水灌洺州城濠,以济民用计。会河渠东西长九百步,中书省准其言是,则滏河者 引滏水以入城濠,即今广平府城外之河,非滏水通称也。至滏阳为县名,以其在 滏水之阳也,今乃以被之滏水,不知始自何时,意相沿俗称,未知察耳。
其源有二,一出州西南四十里之神麇山,一出州西北四十五里之鼓山。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里为神麇之山,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郭璞注麇音如仓囷之囷,滏水今出临水县西滏口山,经邺西北至列人县,入于 漳,其水热。《淮南子·地形篇》:滏山景山高诱注“景山在邯郸西南,滏水所出, 南流入漳,其源浪沸涌出,胜如釜中汤,故曰釜”。《水经注》:滏水发源出石鼓山 南岩下,泉源奋涌涌,若滏之扬汤矣。其水冬温夏凉,崖上有魏世所立,洺水上 有祠,能与云雨东流注于漳。(今本无,见《太平御览》)左思魏都赋,北临漳、 滏,则冬夏异沼神,钲迢遰于高峦,灵响惊于四表。刘渊林注:漳滏二水名经邺 西北,滏水热,故曰滏口,水有寒有温。吕周翰注:邺西北有鼓山,上有石鼓之 形,俗云时时自鸣,故称灵响。《元和郡县志》:滏阳县鼓山,亦名滏山,在县西北 四十五里,滏水出焉。八陉第四曰滏口陉,山领高深,实为险阨。
《方舆纪要》:滏山在武安县东南二十里,即滏口,太行第四陉也,亦曰鼓山。 《淮南子》:亦谓之景山。《太平寰宇记》:宋永和初,古今山川记鼓山有石鼓形, 二所南北相当。冀州图经云。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都赋神钲迢遰 于高峦是也。《广平府志》:神麇山在磁州西四十里,有鼓山对峙,形如麇鹿,故 名。山下有黑龙洞,石隙吐泉,滚滚如沸,可数十里。明杨性黑龙洞碑记:黑龙 洞者,滏水源也,滏水有二,一出彭城东北,北山下隔水,西面复有山,自北去稍 折而东,为神麇山下有黑龙洞水,从山根散出,如万斛玑珠状。与北山水合流东 注,北泉遇旱常涸,而黑龙水不损,则滏水之正源也。其出神麇山者,东北流二 里经临水村,与鼓山之水会。
《方舆纪要》:临水城在磁州西北三十里,晋置县于滏口之右,唐于临水故 城,置昭义县属磁州。其出鼓山者,东南流三里半,则有八字涧,在州西北七十 里,自山西分流,东南流入焉,亦至临水村,与神麇山之水会,双流合一。有广盛 泉水东流入焉,又东南流十五里至九龙口,则羊渠河水入焉,又东南流十八里则 泥河水入焉,又东南流四里,径西闸播为五爪渠玉泉之水入焉。
《磁州志》:泥河在州西十五里,其源发于本村街西,从沙石小桥下出泉,流 百十余步即止,遇秋水发时,经东武仕西北入滏河。羊渠河在州西三十里,其源 发于本村西半里许,西北角有一微泉,流至村南即止。遇秋水发时,从村南流至 泉子头,东南有九龙口入滏。广泉盛在州西四十里,西纸坊西水出神麇山流 入滏。
(谨案)五爪渠今名中渠,首起磁州西四十里之响水梁村,滏阳河北岸东北 流分为五支。一北流,四东流。北行者行十里折而东北,流又二十里,径州城东 北十二里之高臾村,仍入滏阳河。其东流者一东流十里,径州城西南隅入于城 壕,复于州城东北隅流入滏阳河。一东流十二里,径州城北之永济桥,又东流四 里,仍入于滏阳河。一东流八里,与前一支会而达于永济桥。一东流八里,径御 射亭又东流八里,仍入于滏阳河。明洪武间,知州包家达开,以形似名玉泉,一 名溢泉,一名玉泉池,在磁州西北二十里之流泉营,方一亩平地,涌出东流径曲 沟入五爪渠。
又东南流十六里,径州城南五里,绕而东折而北流,径州城东又北流,凡三 十六里,径东闸分支为西、东、北三渠。
(谨案)北大渠在磁州北二十里,首起五爪渠,滏阳河北岸东北流分为南、北 二支,亦名曲沟,(《广平府志》:曲沟以水流盘曲故名)。皆东北流。凡三十里 径梁王桥,复合为一,又东北流十里,径州东北二十五里之琉璃镇,仍入于滏阳 河。先是漳水决于州北开河村,与滏河合流,五爪渠淤塞。明成化中州判张埕, 塞其交会之口,漳徙去,乃复浚渠。万历中知州孙健于五爪渠下二里许槐树村, 筑石为闸,复于旧渠之北,开此渠导流。讫于梁王桥知州赵范,复于梁王桥东 渠,疏长一千三百余丈,东入滏阳河南大渠,在磁州西南五里,首起州西北十里 之西闸。滏阳河南岸东南流,径西树村、张家庄、磨里村、马场沟,凡二十里达于 州城五里铺,折而北流,径偃月桥仍入于滏阳河。明万历中知州牛淮亦开东渠, 在磁州东北三十里,首起州东北二十五里,东开滏阳河东岸,东流四里分为二。 其分支南流者曰南渠,长十里。其正支北流者曰北渠,径李庄营、小马庄、郭家 小屯、南郑家庄,凡三十里仍入于滏阳河。明崇祯中知州李为珩仿西闸之制,建 东闸于州东北二十五里琉璃村,开东、西二渠仍入于滏阳河。
(又案)三渠所属之渠,旧渠一道,新渠大小三十二道,曰高臾渠(在高臾村 东南),曰七里铺沟(自大路西起至纪家庄北口,长二里),曰十里铺邮亭前渠 (自小营店起,由黄官营南至邮亭止,长七里),曰黄官营渠(引小营店东渠水,由 杨家楼东北流,至十里铺邮亭大路归水沟,长三里),曰十里铺西渠(自十里铺西 南起至十五里铺,五瓜渠南入大路沟,长四里),曰庆泽新渠(自十里铺东北常家 □西起至高臾西止,长五里),曰十里铺北大路西高臾沟(自五爪渠东起,至大路 止,长二里),曰高臾西新沟(自北大路至凤凰渠,长半里),曰高臾村新渠(因旧 渠地势低洼,改浚此沟,下流仍归旧渠,长百步),曰新堤北沟(自五爪渠西新堤 之北起,至十五里堤止,长三里),曰半里铺南往东渠(自北开河起,由冯家庄、小 李家庄至大路止,长五里),曰中开河西渠(自朱家庄起东至龚家坟),曰北开河 新渠(自龚家坟东北,由朱家庄、台家庄,亦名朱台庄,长四里),曰五里铺往东北 渠(自甘草营起,由冯家庄、王家庄,至大路止,长五里),曰甘草营渠(自三里桥 西,接水西流至营后,入滏长十里),曰艮方桥南渠(由小侯台北入于滏,长二里 半),曰永旺村北沟(自大渠起,至李家坟前止,长二里六十步),曰红沟(自小光 录东南起,至梁王桥止,长七里),曰小光录北沟(自小光录小路起,至红沟,长一 里半),曰十五里铺沟(自小光录东起,至十五里铺止,长四里),曰梁王桥往东大 沟(自梁王桥起,由杏园营东、小琉璃南至下琉璃止,长十二里),曰梁王桥新堤 南往东沟(自大路起,由闸南村入滏,长三里),曰梁王庙前沟(自杜村南起至大 沟止,长三里),曰河北村渠(自河北村起,由城基村、北独村、张儿庄止,长十四 里),曰屯庄等村沟(自偏闸起,由南左良郑家庄至屯庄西止,长八里半),曰左良 水沟(自南左良至大渠止,长一里),曰南二里半铺沟(自湾漳营东起,至二里半 铺止,长三里半),曰双碑口沟(自湾漳营东起,至双碑口止,长三里半),曰五里 铺南沟(自湾漳营东南王家坟,后起至五里铺小桥止,长三里),曰李家庄北沟 (自南七里铺李家庄北起,至大路止,长半里),曰李家庄南沟(自李家庄南起,至 大路止,长半里),曰南十里铺邮亭北渠(自十里铺起,至六里铺止,接人路西沟, 长三里),曰三里屯西沟(由王家庄、魏家庄、常家庄之南,至偃月桥东小庄止,长 六里),以上各沟渠皆自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八年,知州蒋擢所开,又外自狼塔 沟首起,磁州东狼圪塔村东南,西北行五里入滏阳河,以泄本村沥水,平时为干 沟,乾隆四年村民自开。又北流二里,经屯庄则有牤牛河,合贺兰河水,自州西 北,东流入焉。
《磁州志》:牤牛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其源有二,一自本州蒋村起,东流径 西彭厢、东彭厢、西五女、东五女等村为北河。一自林坛铺西起,东流径西范村、 东范村为南河。二水至落子村交会一处,合流径东贺兰、西贺兰、白村林峰、车 脚村、三十五里河、兴盛村、所坊营、小营、郭家庄,至东城桥流入滏河。贺兰河 在州西北三十,里其水从贺兰山出,东南入滏河。
(谨案)良乡县广杨、盐沟二河,合流为牤牛河。《一统志》谓以水涨,奔腾 冲突,故土人谓之牤牛河。则是牤牛者,凡奔突之水,皆可通称也。此牤牛河或 以为即《汉志》武安钦口山之白渠水。考《水经注》白渠东合拘涧水,牛首山水 岂因是有牤牛之名欤? 又邯郸县西北有牛照河,俗名牛叫河,岂又因牤牛而名 欤?然道元明云: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支分径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则是水久 矣不可考矣。又白渠入漳,不云入滏。《一统志》云:今邯郸以下滏阳河所经,盖 即白渠故道,则是白渠本入漳后,乃为滏夺也。而古之滏水意当在邯郸以上,即 已入漳。元时郭守敬言:磁州东北漳、滏合流也,前此可知矣,是滏流固甚短也, 且漳、滏合流,是又漳水夺滏也,此自昔所患。故治漳者必令漳还故道,则是滏 水在昔入白渠,白渠下流乃入漳也。昔人故以白渠为大水,以滏为小水,故详著 白渠而略滏水欤,姑存其说以俟考辨。
又北流五里,则有涧河自州西北东流,合波水沟入焉。
又北流四里,径张家庄入邯郸县南。
《磁州志》:涧河在州西北四十里,发源自河口,径安河村、陆开村、北城南城 村、西郝村、东郝村、河北村、城基村、南张儿庄,东北入邯郸县,北入滏阳。
(谨案)涧河东流三十六里,径河北村波水沟入焉,波水沟起州西北四十五 里,即新沟内之河北村渠也,东流径赵拔庄、张二庄入之。(又案)涧河或以为即 《水经注》之拘涧水也,《水经注》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经邯郸县 南,又东导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汉书· 地理志》:魏郡武始县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白渠,今此河发源磁州西北,为武安、 邯郸接壤之区,东北流入邯郸县南境,注滏阳河。正与《水经注》《汉书》合。盖 今之邯郸兼有武始之地,古武始在邯郸县南,安知不兼有磁州北境之地? 又安 知非即太白渠之道。又道元以拘涧为拘河,今以拘涧为涧河均是土俗之称,其 说亦似也然。考《水经注》白渠水叙于《水经》“漳水东过列人县南下”,又引《地 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而太白渠亦称白渠水。”则又叙于《水经》“漳水 又北过堂阳县西下”。又引《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而历叙诸水所经 并不及邯郸”。又《汉书·地理志》“白渠蜀魏郡武安,太白渠属常山郡蒲吾,则 白渠、太白渠明是两水,不可混也”。又《水经·滏水篇》已亡,而《漳水篇》中又 不及于滏,其言白渠既据《汉志》明言入漳则非入滏,或疑《汉志·魏郡武始》 云:漳水东流入漳、滏,有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白渠之文。以漳水为滏水之误, 则是改书以就已也。考漳水本有清、浊二漳水,经清漳水东至武安县入于浊漳, 此即《汉志》武始之漳水,东流入漳也,岂得以漳为滏且即误以滏为漳。而白渠 自入漳不云入滏也,又详观《水经注》“水导源武始东山”句“白渠”句,北俗犹谓 是水为拘河也。盖因白渠得拘涧,故北人即称白渠为拘河。《方舆纪要》云:“白 渠,俗犹谓是水为拘水也”是也。若以“白渠连东山”读作一句则是“白渠流为 拘涧”,何云“白渠与拘涧合”耶?且河名“拘涧”称“拘河”,犹存本名。若称“涧 河”则水之称“涧”者多矣,又何以知其必为“拘涧”耶?惟以牤牛为白渠,则是 水当为拘涧水矣,正不当攀援太白,亦不必改漳从滏也。
又北流东转十四里,又屈而西北流十二里,又北流东转十六里,径罗城头则 有渚河自县西东流入焉,又北流十六里径邯郸故城东。
(谨案)渚河在邯郸县南五里。《邯郸县志》:渚河在城南五里许,夏、秋之 交,西南诸村各渠泛,共入此河。旧自城南庞村前,越官道而东迤逦,入滏后故 道,渐淤泛涨时,水强半由官道而北直抵南关。其上流有二,一自县西南二十五 里之蔺家河,一自县西三十里之阎家河。(《方舆纪要》蔺家河志云:以近蔺相如 故宅而名,又西十里有阎家河,秋、夏之交同归渚河。)皆发源于紫山。(《太平寰 宇记》:武安县紫山,唐天宝六年改为朱衣山,之下有水北流。《广平府志》:紫山 在邯郸县西北三十里,一名马服山。)二河合流而东,东北流十里,折而西南,径 羊井村又折而东北,流二十里径赵王城北。(《一统志》:邯郸故城在邯郸县西 南,《魏书·地形志》:临漳县有邯郸城是也。《名胜志》:旧城在今治西南八里, 俗呼为赵王城。)又东流十里径罗城头入滏阳河。(又案)渚河或以为即《水经 注》之牛首山水,考《水经注》白渠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 流分为二水,洪濡双逝,澄映雨川,又东澄而为渚、沁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 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方舆纪要》:西河, 邯郸县东二十五里,源出紫山(贾葛潭沟在永年县北,首起惠民闸,东北流三里 九十二丈,入于小漳河,以泄贾葛潭堤内之水。此潭自明末御流贼决水入堤,护 城之后,至今堤内无有干涸之日。秋雨行时,致有淹侵之害。乾隆二十八年,动 帑开),一名渚沁水,今城南五里有渚河,城西半里许有沁河,即《水经注》所云牛 首山水。《明统志》:西河一名渚沁水。《名胜志》:渚、沁二河即牛首水也。《一 统志》:渚、沁二水亦名西河,即古牛首水、拘涧水也,则是牛首水兼渚、沁二水, 而渚、沁二水又兼牛首、拘涧二水也。《水经》自有沁水篇,沁出上党至荥阳入 河,此何以又有沁水之名,或以为沁字疑即渚字,则是东澄而为渚,与东为泽渚 义同,以其为渚,即以渚名之,以为渚、沁水者非也。乃《纪要》则明其为实,有 渚、沁二水,则又何以不以沁为牛首水,而必属之渚耶?诸志亦知其说之难通, 故仍以渚沁水混称。似《水经注》原文本如是也。据《水经注》“牛首山水出 堵”,“渚”与“堵”字形相近,“渚”或“堵”之误未可知,然无确证。如据《水经 注》“牛首水东流分为二水”之文,则分作渚水、沁水为是。然《水经注》固云:东 流出城,又合成一川。有东澄而为渚沁水,则渚沁水实二水合一之称。斯水未 合之,先何不著其孰为渚,孰为沁耶?此皆不能强为之说者,沁河辨见下。
又北六里径苏曹村,则有沁河自县西,合牛照河东流入焉。
《方舆纪要》:岩嵛河在邯郸城西北二十里,又十里为牛照河,此二水同归沁 河,下流俱入于滏阳河。《邯郸县志》岩嵛、牛照二河,水本细微,夏、秋之交,西 北诸村各渠泛涨,共入此河,下流沁水急则浸城,缓则潦地,为害甚烈。
(谨案)岩嵛河源出紫山,东北流径店子湾、石坡村、张家庄、师家庄、南牛 叫、李家庄,凡十二里会牛照河,俗名牛叫河,河源出紫山,东流八里径牛照村会 巌嵛河,下流为沁河。(又案)沁河专名见于《方舆纪要》《名胜志》盖仍,《水经 注》渚沁水之文也。《方舆纪要》云:城南五里有渚河,城西半里许有沁河,考明 正统中,知府华津知县韩骃因马服冈之水为城患,会开新河使之改流,大学士李 东阳作记云“广平之属县曰邯郸,在府治西南五十余里,漳、滏二水抱其左,葛、 堵、邯、紫诸山环其右,有泉出于紫山,曰渚、沁水,东趋数十里抵县城,始折而 北。每秋雨暴至势极湍悍,城则坏。无锡华君来知府事,以为河流不改,则终无 善策,相地势溯流而上可里许,改河故道避城而北,以入于漳”。凡为新河七百 二十丈深,丈有八尺阔,十丈五尺则去城半里者,即所开之新河。岂因新而附会 为沁欤? 即李记亦仍《水经注》渚、沁水之文,可知沁水未尝有专名也。又记云: 避城而北以入于漳,其时漳、滏合于磁州城北,滏名为漳所夺,故言漳不言滏。
又北流东转十六里,又屈而西北流十里,又折而东北流十里,径冯村则有输 鼋河,自县西北东流入焉。
《方舆纪要》:输鼋河在邯郸县西北二里,或云洺河支流也。其水秋、夏之 交,散注田畴或抵城下与沁同流。相传元至正间有龙、鼋斗于泽中,龙胜而鼋 负,故名。
(谨案)输鼋河源出县西北山下,俗呼兴龙泉,自县西北之周家窑,河流始著 东南流过黄家窑、姜家窑、北高冈、南高冈、聂家庄,凡十八里又折而东北,流十 六里过吕仙祠,俗名黄粱梦(《广平府志》在邯郸县北二十里王化铺)。又东流 四里至冯村桥入滏阳河。
又北流三里则有柳杨河,自县西北三十里之两冈村,东南流二十里,径苏里 闸入焉。又东北流十二里,径唐家屯入永年县西南境,又名柳林河。
《明史·地理志》:永年县西南有滏水,自河南临漳县流入,亦曰滏阳河。 《方舆纪要》:永年县滏水在府西南五里,自邯郸县流入界,俗谓之柳林河。又东 流十二里,径永年县西境,其分支为小滏河,一名旧滏河,一名牛尾河,一名刘累 河。(详大陆泽篇)又东流十五里,径广平府城南,其分支环城为濠,又折而北流 径郡城东,凡十里又折而东北流二十里,径于家寨入曲周县西南境。
《明史·地理志》:曲周县东有滏阳河。《方舆纪要》:曲周县滏阳河县东一 里,自永年东一北流径县南又东北,入平乡县境下流合于洺河。旧时雨潦,辄有 暴溢之虞,冬、夏之交暵涸为患。万历初,漳水决溢于大名府魏县界,奔流北出, 至县八里苏河寨挟滏河而经县东,势盛流驶非复故渎也。又流八里径滏阳,集 得漳河支流故迹。
《方舆纪要》:漳水在曲周县三十里,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府境,经成安、广平、 肥乡三县而至县界。《一统志》:漳水自磁州以下,历代迁徙不常,《水经注》、 《元和志》所载在肥乡、曲周、鸡泽、平乡之地,本与滏、洺诸水合流。宋时始于上 流,引注卫河。明永乐中,复与滏河合流。正德中又南徙,经魏县入卫。万历十 六年,复北徙后分二支,一径成安、肥乡,一径邯郸、永年,皆至曲周合滏阳河。
(谨案)漳河故道,在曲周县西南二十里,顺治八年自永年县班家庄流入境, 今已久涸。其河首起磁州东北二祖村,分东、西二支,东支由州北北行入成安县 西北境,径肥乡县境西达永年县南境。西支亦由州北北行,入邯郸县东南境,径 永年县西南境。二支皆由永年县南十里之吴良寨,合流又东北行,入曲周县西 南境之丁町店,又北行二十里,径滏阳集入滏阳河。又东北流二十里,径曲周县 城南,折而北流,绕城东八里,又北流十八里,径旧城营入鸡泽县东南境。
《一统志》:曲周县城周五里门四,引滏水为濠,广四丈余。《鸡泽县志》:会 盟台在县东十五里旧城营。(谨案)因故事而附会为亭台,习俗之陋是处有之, 此盖因春秋鸡泽之会而附会之也。又北流十六里,绕鸡泽县城分为二支,南为 文明河,北为兴隆河,皆东流入于城隍。
(谨案)文明河首起县东八里,滏阳河西岸邢家堤,由利民闸分支,南流八里 达于城隍,又分流少。北为兴隆河,又东流八里达城濠。其正流又北流十里,径 东于自口,入顺德府平乡县东南境。
《明史·地理志》:平乡东有滏阳河,万历三十年,漳挟滏阳河北出,会于沙、 洺诸河而漳水之旧流益乱。又北流十二里,径平乡县城东七里,又东流十四里, 径油台闸折而东流十二里,径豆店桥又曲而西北流三十里,径邢家湾则有县东 北大陆泽之水,自鸡爪河东流入焉(详大陆泽及宁晋伯篇)。
《一统志》:滏阳河案旧志,明万历三十年,漳水自平乡县与滏阳河合流,注 于大陆泽,会诸河之水,又东北流为鸡爪河,入隆平县界。今漳水已不合滏,滏 水自平乡又北径任县东北,鸡爪河会大陆泽自西流合焉,自下通名滏阳,不称鸡 爪河,皆与昔不同矣。
(谨案)往时滏阳河挟漳河,至任县复会澧、洺、百泉诸水,入大陆泽贯泽而 去(《方舆纪要》漳河自平乡合沙、洺诸流,入南和县境,又西北会于,而入任县 界。澧河上源即百泉河也,自邢台县流入南和县境。漳水及沙、洺诸河俱流合 焉。《平乡县志》东二十余里为旧漳河,又东十二里有新漳河,漳水流浊易决,旧 漳河又填淤不能容水,每至涨溢,则西入滏阳东,入新漳而沙、洺诸流亦不时泛 滥,与漳、滏诸流合为一壑,民被其害)过隆平达于宁晋泊,明嘉靖间,发正、顺二 府民夫万人,浚自任县之穆家口村,迄于隆平县之羊毛圪塔,凡四十里其流大 畅。自万历中漳河泛滥,由曲周入滏阳河,滏阳亦快而东徙,不复与洺、澧诸河 合,于是澧河,合诸流行其道,贯泽北流,当时称东徙者曰新滏阳河。
其东岸入巨鹿西北境者,长一百里,又北流三十里,迄范家庄入隆平县东南 境,又名清水河。
《名胜志》:滏阳河历曲周、隆平入大陆泽,俗称呼为清水河,自顺德府任县 流入。
又北流五十三里,径耿家庄入宁晋县东南境,又北流三十五里,径洨口村, 则有县东宁晋泊之水,自新挑河东流入焉(详宁晋泊篇),又北流十里,径小河庄 则有河,自正定府藁城县东南流入焉。(碱河、滹沱河支流也,详见滹沱河篇)又 折而东北,流十五里入冀州西北境,旧自保定府束鹿县南之百尺,合滹沱河(新 挑河上游并碱河,近年稍淤)。
《一统志》:百尺口在束鹿县南四十里,又百尺沟在宁晋县东北六十里,有百 尺口村,盖其故渎也。滹沱河在束鹿县南四十里,自晋州流入。顺治十二年,自 晋州寨子口决入,由县东南百尺口入冀州界清水河。(谨案)百尺沟,斯洨水之 下流也。今束鹿县南四十里,有百尺口说者,以为即百尺沟。《水经注》漳水篇: 白渠又东谓之斯洨水。《地理志》云:太白渠东至曲阳入洨河者也,东分为二水, 支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东南径和城北,又东南径贳城西百尺沟,东南 散流,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考和城即今晋州,《后汉书·邳彤 传》:初为王莽和城卒。正注引《东观汉记》曰:王莽分巨鹿为和城郡,在下曲阳 贳城,即贳县,今束鹿县、晋州在束鹿县西,旧时斯洨水自井陉县东南流至此,而 为百尺沟,又南流而散入泜湖。当即宁晋泊正在束鹿县西南后洨河,南流会洺 河于赵州,入宁晋泊。其上源断流,而沟尚存,古沟入水之处,必有口道。后世 因名之曰百尺口,今乃为滹、滏会流之处,古今水道之变也。
入冀州西北营疙疸村,为滹、滏会流河。乾隆二十四年,滹沱改流,由晋州 鲁家庄入宁晋县东北境,分东西二支,东由冀州营疙疸村入滏西,由县境营上村 东入滏。自冀州而北皆为滹沱所夺,不复名滏矣。嘉庆六年以后,冀州新河宁 晋堤工俱有漫口,河泊相连,民船商艘径由冀州之柏牙庄、新河县之大田庄、宁 晋县之侯家口等村入泊,连年汕刷河形已成,则又非复曩时故道矣。



更多同类【滏阳河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