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县志》所载滏阳河史料

滏阳河
在城东四里许,源出磁县神麋山下,按彰德志成化十一年,磁县判官张理导 水北流自邯郸东过广平通直沽河。十八年,知县张梦辅令民疏之,以通舟楫,滏 阳河之有舟始此。又按元世祖时,郭守敬陈水利四事。其一,谓磁县东北漳、滏 二水合流处,引水入滏阳、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澧河,可灌田三千余顷,后 永年地开闸灌稻,如守敬言,“嗣邯郸亦建闸而分水之议遂起,雍正初乃定”。
邯沟 在县东,《水经注》:白渠右出即邯沟也,今湮。
邯水 《水经》:邯水发源邯山,北经邯会故城,西北注漳水,今湮。按《水 经》称邯沟,白渠右出,又称邯水发源邯山,则源出不同,今不可考姑两存之(邯 会故城在肥乡县西南二十里。《通志》)。
渚河 在城南五里,又名塔河。(以紫山有无太保刘秉忠所建塔,而河经其 南故名)其上流有二,源皆出于堵山,一自县西南二十五里,东北流为蔺家河。 一自县西三十里,东流为阎家河。(《方舆纪要》:蔺家河以近蔺相如故宅而名。 又西十里有家河即此)合流而东为渚河,十里折而西南,径羊井村又转而东北二 十里,径赵王城(即邯郸旧城在今县治西南八里)北,又东十里至罗城头入滏 阳河。
沁河 在城西半里许,其上流亦有二源,皆出于紫山(山距城西北三十里, 其上有赵奢冢,故又名马服山,在葛山之西)。北源为牛照河俗名牛叫河,东南 流,南源为岩嵛河,东北流至牛照河村,而合为沁河。又东径扈村、齐村,绕城西 北,又东至苏曹村,南入滏阳河。
按《水经注》拘涧水又东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 东入邯郸城(按今则径赵王城北),又东澄而为渚,渚水东南流。(此句俗刻水经 讹作沁水东南涓)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据此则牛首水之二派,即今之渚河、沁 河也。又按今渚、沁二水河道与郦注异者,乃明正统中知府华津知县韩驷,因马 服岗之水为城患,遂开新河使之改流。李东阳作记云:改河故道避城而北以入 于漳。
凡为新河千七百二十丈(按其时漳、滏合流,故不言入滏,而言入漳,非如今 漳徒而南与滏无涉也),《安澜志》所谓在城西半里者也。
蔺家河 在城西南二十里。
阎家河 在城西南三十里,秋夏之交与蔺家河同归渚河入于滏。
岩嵛河 在城西北二十里,南流入沁。
牛照河 在城西三十里,俗名牛叫河,秋夏之交与岩嵛河同入沁。
输鼋河《方舆纪要》:元至正间,有龙与鼋斗于泽中,龙胜而鼋输,故名。其 源为与龙泉出邯郸县西北二十里,东流径周家窑、黄家窑、姜家窑,至南高峝、聂 家庄,又折而东北十六里,径王化堡、吕仙祠(俗名黄粱梦,其南为刘庄)又东四 里,至冯村桥入滏阳河。
按此水上流,昔与洺河支流相通,夏秋涨发,散注田畴或抵城下与沁河合。 清光绪十九年,邯郸知县李兆梅挑浚。
古白渠 在县南。《水经注》:白渠出魏郡武安县钦山口,东南流经邯郸县 南,又东经列人入漳,今湮。
漳河故道 一自临漳三台口北流入邯郸、永年,至曲周会滏阳。清康熙二 十三年,漳徒而南,故道遂湮。
按邯境东南北三面地势平衍,西部紫、葛、堵诸山脉为邯郸与武安天然限 界,其形势自北而南,皆太行之支脉也。域内河流以滏阳河为最巨,沿滏阳河岸 旧设罗城头、柳林、苏里三闸,约可灌田七百余顷。民国十年后,就罗城头闸新 开水利二百六十顷有奇,此利之在农者。沿河码头,如张庄桥、柳林桥、苏曹桥、 冯村桥等镇设有煤炭转运货栈。磁县西佐峰峰之炭、武安大成、福兴之煤,由滏 河运销曲周、鸡泽、宁晋、冀县等处。西之铁货、涉县之山货(柿饼、核桃仁、花 椒)均由滏河船运,直抵天津矣,此利之在商者。他如输鼋、渚、沁等河平时干 涸,无灌溉运输之可言,每当夏秋之交,若大雨滂沱,则各渠泛涨,横流田野,其 害有不可胜言者。且漳水近虽南徒,而支流时寻故道,远如康熙庚申内外自三 尺至丈余,几为水国。近如民国六年,县西郭家河村半部被水冲没,沉灶产蛙, 震惊屡闻,迩来水道淤塞,河身几与岸平,若不及时疏浚而利导之,则后患将有 不堪设想者矣。



更多同类【滏阳河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