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即瓦头,“当”即“挡”之初文,瓦当在宫室建筑上的作用是蔽护檐头,挡住上面的瓦不致滑下,同时也遮盖两行瓦之间的缝隙,既起到了固定作用,又为建筑上增添了一种装饰构件。遗存至今的古代瓦当中,有战国画像瓦当,这是现今所...[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瓦当即瓦头,“当”即“挡”之初文,瓦当在宫室建筑上的作用是蔽护檐头,挡住上面的瓦不致滑下,同时也遮盖两行瓦之间的缝隙,既起到了固定作用,又为建筑上增添了一种装饰构件。遗存至今的古代瓦当中,有战国画像瓦当,这是现今所...[继续阅读]
三国及西晋是草(指今草)、行、真书的形成期。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正是汉末开始的近400年社会大动乱的前期。汉末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汉王朝,接着便是军阀混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局面持续了...[继续阅读]
在书体演变史上,钟繇是个关键性人物。他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卒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颍川长社人。字元常。汉末举孝廉,累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廷尉,进封嵩高乡侯,迁太慰,转平阳乡侯。明帝时进太傅...[继续阅读]
在北方魏国的钟繇逝世40余年后,南方吴国出现了《九真太守谷朗碑》(图50)。这一碑刻基本为真书体势,而点画大多也为真书的形态,但它又杂有隶书遗法,如几个“之”字和“阳”、“君”等字为隶体。而较为普遍的是有些笔画如“...[继续阅读]
传吴皇象章草书《急就章》,现在所见最早刻本为松江本。该本为明代吉水人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碑石。根据《宣和书谱》的记载,颍昌本则是叶梦得根据唐人摹本刻于颍昌者。所谓“松江本”,则是因刻于...[继续阅读]
从东汉到魏晋,在诸多的竹木简牍和纸书中,我们可以饱览章草的千姿百态,如《敦煌木简》中西汉《到责未报》简的宽博拙厚、《居延汉简》中东汉建武三年的《误死马驹册》的刚健恣肆,《武威医药简》的率朴方劲、《北部侯长》简...[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有福气见到出土越来越多的汉代及魏晋时代的草隶、章草及向今草演化的过渡体简牍、纸书实物,但这些大多出自民间无名书家(民间之善书者或以抄写为业的书手)的笔下,而真正为文人书家手迹的书法作品,最早的要数陆机《...[继续阅读]
在我国西北新疆罗布泊以北古楼兰遗址,曾出土大量的魏晋木简和残纸墨迹(见日本《书道全集3·中国3》)。其年代大约为公元3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前半期,即为曹魏后期至东晋前期约100年时间内的书迹,而其中最多的为西晋之物。这一批...[继续阅读]
汉代以后,在隶书的影响下,篆书形体多易圆为方,形成新的时代风貌。这一趋势发展到三国时期的吴国篆书,更为方正。这一点体现在其书法体格的整体构架上和笔画的两端以及转折形态,但由于字之大小、高低变化丰富,且时有圆转笔...[继续阅读]
隶书在东汉桓灵时期出现鼎盛的局面,风格各异,气象万千,前述七种风格类型可见其概观。此后至魏晋时期,碑刻隶书的体貌风格基本为汉碑中“规整端庄”类型的沿续,并更为工整,以至刻板,艺术情趣几乎失尽,如魏《受禅表碑》、《孔...[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