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与“菌”同韵,同义。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即由声符和义符组成。它的出现已有2000多年历史。晋《尔雅·释草》说:“中馗,菌,小者菌。”郭噗注:“菌,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曰馗厨...[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与“菌”同韵,同义。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即由声符和义符组成。它的出现已有2000多年历史。晋《尔雅·释草》说:“中馗,菌,小者菌。”郭噗注:“菌,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曰馗厨...[继续阅读]
蕈菌文化的形成有赖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条件,其形成源于古人采食野菇。今天人们对蕈菌的认识、使用,是经过几十代人努力的经验总结,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礼记》(公元前3世纪)中“食所加庶,羞有...[继续阅读]
蕈菌栽培源于我国,比法国路易十四时期(1683~1715)双孢蘑菇人工栽培早了1000多年。但真正从何时开始由采食野生菇菌演变成人工栽培已无从考证。韩鄂(公元9~10世纪)的《四时纂要·春令三日·种菌子法》介绍了构菌(冬菇)人工栽培方...[继续阅读]
(1)有菌盖、菌柄,但在菌柄上无菌环、无菌托。这种菌在伞菌科中较多,且子实体菌盖均有明显的菌褶。如伞菌目中侧耳科、光柄菇科、红菇科、鬼伞科等。具体形态特征见下图“侧耳”。侧耳(2)有菌盖、菌柄,在菌柄上有菌环。许多...[继续阅读]
顾名思义,非褶菌类子实体中子实层非褶状,而是呈孔状、齿状或平滑状。菌体大多为扇形,质地多为木质化、革质化、木栓化,多数无柄或短柄。如多孔菌科的竹芝有菌盖、菌柄,隐孔菌偶尔有柄,菌管为菌幕所包盖。齿菌科、革菌科、...[继续阅读]
胶质菌类主要特征为菇体软质,有弹性,湿时胶状,包括木耳科、银耳科、花耳科等。它们在外观上略有差异:木耳呈耳形,银耳为花瓣状,花耳平伏贴生,但它们的孢子形态结构却相差很大。如黄背木耳和粘胶角耳的形态结构(见下图)。黄...[继续阅读]
腹菌类子实体形态丰富多彩,呈笔状、星状、鸟巢状、绣球状,各种形状应有尽有。这类菌与褶菌类、非褶菌类、胶质菌类最大的差别在于子实层包裹在“腹部”般的菇体内。它们包括鬼笔科、地星科、马勃科、笼头菌科等。棱柱散尾...[继续阅读]
子囊菌类子实体称为子囊果,其孢子称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就着生在子囊果中子囊内。子囊菌类形态变化多样,大小不一,有球状、杯状、棍棒状、羊肚状等。麦角菌科冬虫夏草、盘菌科泡质盘菌、炭角菌科炭角菌都属于子囊菌,但它们...[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