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路交通的延展清代广州城市的交通较明代有较大变化。首先是城的面积扩大,顺治四年(1647)总督佟养甲修筑了东西二翼城,各长20余丈,直至南面的珠江边。其次是珠江两岸沙坦扩大,珠江岸淤出滩地20多丈,陆地面积平均每年要淤出...[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陆路交通的延展清代广州城市的交通较明代有较大变化。首先是城的面积扩大,顺治四年(1647)总督佟养甲修筑了东西二翼城,各长20余丈,直至南面的珠江边。其次是珠江两岸沙坦扩大,珠江岸淤出滩地20多丈,陆地面积平均每年要淤出...[继续阅读]
宋代以前,广州城的规模较小,城内街道也比较狭窄。在唐朝时期,广州街道还十分狭窄,因此一遇火灾,便很难控制,城内街道建设相当落后。从秦汉至隋唐,广州城的建设没有突破南越王城的规模,城内交通主干道也只有两条,即东西横向...[继续阅读]
广州地处我国南部边陲,河网众多,水系发达,早期居民也是以善于捕鱼的越人为主。在古代,岭南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1974—1975年,在广州老城中心区发现了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工厂规模大,工艺先进,保存较好。[1]这是秦王...[继续阅读]
宋代造船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内河航船载重万斛者,已不算稀罕。航行海上的船只,最大者已能载重15万千克。早在唐德宗时,南海官吏已有自制海船从事海上贸易。宋时外贸情形一如唐代,与阿拉伯间的海上往来,疑已全用中国船。中国...[继续阅读]
明代我国的造船业举世闻名,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之际,是造船业发展的高峰。后因倭寇为患,明朝推行海禁政策,商民不得私自出海,不得私造大船。但在广州地区,不少富商大贾与地方豪强私自出海,造船业并未完全中断。当时最著名的是...[继续阅读]
清代广州的造船业十分兴旺,造船业分为官营和民营两大类,官营船厂由官方出资兴办,主要制造和维修军用战船、巡逻船艇和官用船只。雍正三年(1725),广东官府设立河南(广府厂)、庵埠(潮州府厂)、海口(琼州府厂)、芷芋(高州府厂)四...[继续阅读]
曾昭璇先生认为,早在先秦“南武城”时期,广州已与南海周边国家开展对外贸易。[1]南越王墓中波斯风格的银盒注:图片摄于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南越国时期,广州已经是对外贸易的“桥头堡”,已有考古发掘可以佐证。出土于南越文...[继续阅读]
随着广州再次成为州治所,地理区位优势促使广州港再次崛起,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晋书·列传·吴隐之传》云:“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宋书·列传·夷蛮传》载,广州“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这一时...[继续阅读]
1.通海夷道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前者不断衰落,后者却持续繁荣,成为中唐以后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最重要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七条,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继续阅读]
1.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新航线的开辟宋代由于西北先后为辽、西夏、金几个政权所阻挡,不利官方贸易,而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安定。“国朝西北有二敌,南有交趾,故九夷八蛮,罕所通道。宋太宗时,灵武受围,因诏西域若大食诸使,是后可...[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