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的主要码头有两个:坡山渡口和西来初地渡口。坡山渡口又称坡山古渡,即今惠福西路的坡山。坡山突出江边形成一小岬口,成为一个天然港口。乾隆《南海县志》云:“(坡山)向在江干,相传晋时为渡口...[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的主要码头有两个:坡山渡口和西来初地渡口。坡山渡口又称坡山古渡,即今惠福西路的坡山。坡山突出江边形成一小岬口,成为一个天然港口。乾隆《南海县志》云:“(坡山)向在江干,相传晋时为渡口...[继续阅读]
广州成为世界性的大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至唐代,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并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广州为唐代最大港口,外贸兴盛,故有外港的兴起。[1]1.外港唐代的外港主要有屯门和波罗庙两地。波罗庙在今黄埔南...[继续阅读]
宋代的广州仍然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前来贸易的国家超过了唐代。1.外港●大通港今花地附近,与广州隔江相对,是当时从西江、北江航抵广州的必经之地,然后经此入澳口、兰湖登陆。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亦记叙大通港东可通...[继续阅读]
怀远驿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是专门招待外国贡使及其随行人员的驿馆。据《明史·食货志》称:“以诸蕃贡使益多,乃置驿于浙江、福建、广东三市舶司以馆之”,广东曰“怀远”。据《广东通志》载:永乐四年“置怀远驿于广州城蚬子...[继续阅读]
●黄埔古港广州的外港波罗庙,历唐、宋、元、明以来,因地理的变迁和码头的淤浅,已不能再担负外港的任务。清代,设立在今海珠区琶洲黄埔村的黄埔古港(在波罗庙上游)取代了波罗庙的地位,成为官府指定的外船停泊之所。清朝政府...[继续阅读]
南越国时期,南越王城已经有发达的造船业。根据造船专家和考古学家对南越国造船遗址的分析,当时制造载重量为30~60吨的平底船是不成问题的,并已经可以成批地制造用于内河和沿海航行的船只。广州南越文帝陵出土了很多与海外...[继续阅读]
1.西关产生的背景西关地区位于广州城西,因地处广州古城西门(从明代起,广州古城西部城墙沿今人民路一带建造)以外,故名。“西关”位于荔湾区,是广州老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南海县志》有明确记述:“太平门外率称西关。...[继续阅读]
位于珠江南岸的河南地区在近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加上珠江前航道位置偏南,为河南地区发展土特产的采购、加工、外运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早在1661年,清政府已在跃龙里兴建了盐埠码头和...[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