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古教育(约公元前7000—公元前2100年)礼县历史悠久,大约在7000多年以前,活动在礼县的人类已进入以农牧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先民们对后代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活动和手段,就成为最早的教育模式。礼县境内西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一)远古教育(约公元前7000—公元前2100年)礼县历史悠久,大约在7000多年以前,活动在礼县的人类已进入以农牧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先民们对后代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活动和手段,就成为最早的教育模式。礼县境内西汉...[继续阅读]
(一)清末民初教育(1840—1936年)古代儒学教材“四书五经”清末及清朝晚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全国、甘肃全省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科举取士制度日益衰败,最终被彻底废弃,书院制度以及各种传统教育的...[继续阅读]
(一)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教育(1949—196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教育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1966年)17年的礼县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继续阅读]
中国的教育远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学校的出现约在公元前17世纪以前的夏代,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不同名称的学校,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官学中的书院,最早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原意为藏书、校...[继续阅读]
19世纪下半叶的清朝末期,中国兴起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洋务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催生了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朝政府下令废除科举考试,旧式...[继续阅读]
中国女子教育的起源是晚清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的办学活动,教会女学的兴起为我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榜样示范作用。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女子观逐渐瓦解,中国人开始兴办女学。女子学校是清末民初兴起的一种办学...[继续阅读]
民国以后,新学兴起,私塾制的学堂改为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新学制,将戊戌变法后各县设立的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小学不分初级与高级统称小学校,学制4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将小学校划分为初级小学与完全小学...[继续阅读]
由于历史上地域阻塞、经济落后、战乱多发、信息闭塞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礼县教育发展非常缓慢。一直到民国时期的1937年,全县只有学生700余名(小学),教师21名,校舍既少又差。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礼县县长张东野和礼县教育局局长刘...[继续阅读]
礼县人民在每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非常怀念抗战期间来礼县学习、工作、生活过的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第二分团全体团员和国立五中分校全体师生。(一)1938年5月1日,“国立甘肃中学暨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成...[继续阅读]
1956年8月,经甘肃省文教厅批准,礼县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该学校成为礼县第一所完全中学,“礼县初级中学”更名为“礼县中学”(即今礼县一中前身)。创办第一所全完中学———礼县中学,礼县上下特别是礼县教育界人士及全体师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