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及其以后的数百年,治黄以分流为主导方针。尤其是元代为维护北方统治重心的安定和明代为确保京杭大运河的畅通,都以向南分流为主要治黄手段。黄河下游主流在颍河和泗水之间往返大幅度摆动。分流治黄实际是以牺牲南岸大...[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宋代及其以后的数百年,治黄以分流为主导方针。尤其是元代为维护北方统治重心的安定和明代为确保京杭大运河的畅通,都以向南分流为主要治黄手段。黄河下游主流在颍河和泗水之间往返大幅度摆动。分流治黄实际是以牺牲南岸大...[继续阅读]
潘季驯(1521~1595),浙江湖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首次出任总理河道,此后又三次担任这一要职,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卸任。在万历六年(1578)至万历十一年(1583)的第三任上,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又得到主持改革的首相张居正的支...[继续阅读]
地中概念的产生,与古人对天地形状的认识有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天地分离,天在上,地在下,地是平的。地中概念就是这一认识的自然产物。因为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将地理观念与无穷思想结合起来...[继续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较大影响的是洛邑地中说。关于该说,古籍中有许多记载,例如《论衡·难岁篇》:“儒者论天下九州,以为东西南北,尽地广长,九州之内五千里。竟三河土中,周公卜宅,《经》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雒,则土之...[继续阅读]
地中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作用,首先表现在天文学史上,而在天文学史,则突出表现在浑盖之争中。盖天说和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中具有实用价值的两个重要学说,它们曾进行过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大论争,地中概念在这场论争...[继续阅读]
浑天学者拒绝盖天说的地中概念,那么,他们心目中的地中又是在哪里呢?答案有两种:一是洛邑,二是阳城。尤其是阳城地中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位于郑州西南,距郑州只有几十公里。阳城...[继续阅读]
既然地中概念在浑天说中十分重要,而关于地中的具体位置又有不同认识,这启示浑天家们想到,能否依据《周礼》的定义,运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将地中位置具体测出来呢?《周礼·大司徒》给出了地中的定义,并指出了测量它的途径:以土...[继续阅读]
《周礼·大司徒》对地中的定义是:“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为什么会有这种定义?郑玄注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千里,取象于日,一寸为正。”由此...[继续阅读]
无论古人对地中具体位置有多少种说法,阳城地中说都是占主流位置的说法。鉴于阳城地中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古人把它视为进行天文测量的最佳处所,自西周以后,历代都有天文官或在这里进行天文观测、或运用...[继续阅读]
在中国天文学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地中概念,在此亦应予介绍。其一是晋朝天文学家虞耸创立的穹天论,其要点为:“天形穹隆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乎元气之上。……天北下于地三十度,极之倾在地卯酉之北亦三十度,人在卯酉...[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