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中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一曰道、二曰天(阴阳、寒暑,时制也)、三曰地(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四曰将、五曰法,其中“地”列第三。(2)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中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一曰道、二曰天(阴阳、寒暑,时制也)、三曰地(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四曰将、五曰法,其中“地”列第三。(2)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继续阅读]
《孙膑兵法·地葆》(成书于公元前233年前)详细阐述了战争中各种地形的优劣及其处置方法。遇上不利的杂地,应赶紧离开。“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均举(离去)也,五者皆不胜。”五地之败为溪、谷、川、泽、斥;五地...[继续阅读]
《吴子》(成书于战国末期)中的军事地理思想主要集中在《料敌》和《应变》两篇之中。(1)《料敌》篇中对各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尤为关注,如:武侯谓吴起曰:“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继续阅读]
《六韬》(成书于战国晚期)是《武经七书》之一。(1)军中设有专人负责“天文”与“地利”《龙韬·王翼第十八》曰: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天心去就之机。地利三人:主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继续阅读]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战略家,他有许多军事地理方面的思想。(1)五善中“善知山川险阻”列为其一《将苑·将善》曰: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2)三势中“地势”列...[继续阅读]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顾祖禹(1631~1692)编撰的一部综述自上古至明代域内域外历史地理的不朽名著,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首选参考文献。该书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全书排列次序及内容颇具深...[继续阅读]
《戊笈谈兵》,清汪绂编。作者从军事的角度详细地论述了古今舆地、疆域形势、京都要津和南北方的战略地位、省府州县道里远近、田赋数额、水陆路程等。书中认为:雍为中原之首,冀为中原之脊,幽为天下之要膂,浙闽为天下之尾。...[继续阅读]
中国古代有两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原则,这就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所谓“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政区的世界,使政区与自然地理相一致。宋以前的政区划界,主导性原则是“山川形便”。对中央集权制而...[继续阅读]
明建国之初对进犯的倭寇,实行水陆并防的方略,首先是派出水军在沿海巡逻,遇有倭寇进犯即行歼灭。倭寇如登岸,则以卫所军进行追剿歼灭之。到嘉靖年间,人们提出了更加完整的海防战略,即海陆结合,攻守结合,相互支援,军民协力,守...[继续阅读]
(1)海防观念清代自康熙皇帝开始有海防观念,提出了“海防为急务”的思想。乾隆皇帝提出“国家兵制,水师与陆路并重”,“捍御海疆,巡哨洋面”的思想。嘉庆皇帝的海防观念已经包括海疆、海防、海战等概念,并且形成了守海岸和海...[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