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桂《论开合口——古音研究之一》(1984)说,音韵学家往往以为合口字不是有个圆唇元音[u],就是有一个介音[u]([w])。如果把这个圆唇成分认为是个介音的话,细细分析起来,他跟介音[j](三等介音)的性质大大不同,因此,他想就这个圆唇...[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李方桂《论开合口——古音研究之一》(1984)说,音韵学家往往以为合口字不是有个圆唇元音[u],就是有一个介音[u]([w])。如果把这个圆唇成分认为是个介音的话,细细分析起来,他跟介音[j](三等介音)的性质大大不同,因此,他想就这个圆唇...[继续阅读]
(一)文学与声律台湾较早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文学声律问题的学者是王忠林,其博士论文是《中国文学之声律研究》(1963)。他是台湾所授予的第三位文学博士。他以发掘中国历代声律资料为导向,以诗词曲赋体声律形式为研究对象...[继续阅读]
(一)高本汉汉语音韵学理论有关高本汉汉语音韵学理论及著作一般性研究的,主要有:陈蔡炼昌《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上的贡献》(《人文科学论丛》1:283—302,1960),许世瑛《评高本汉古韵二十六部》(《许世瑛先生论文集》1:185—186,1974...[继续阅读]
涉及这个内容的主要有:林尹《中国声韵学研究方法与效用》(《学粹》3.1:20—23,1960);李方桂《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丁邦新、梅祖麟编《李方桂全集1:汉藏语论文集》181—193,2012);张琨、张谢蓓蒂《古汉语韵母系统与〈...[继续阅读]
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1992)从六个方面,即方言史研究举例、方言区域史研究举例、方言影响与方言层、方言语法与历史语法、方言词汇之时代性与方言分类、综合研究角度去加以探讨。丁邦新认为,汉语方言史研...[继续阅读]
(一)汉语语音史时空间差异张琨《汉语音韵史中的方言差异》(1987)讨论的是汉语音韵史早期平行发展的三种音韵变化:一是《诗经》的侯鱼两部在一种变化中仍保存对立,而在另一种变化中两部合流;这种合流的现象在汉代诗文押韵中几...[继续阅读]
李方桂《零声母与零韵母》《喉音特征与声调演变》(丁邦新、梅祖麟编《李方桂全集1:汉藏语论文集》251—263,2012)涉及了汉语音节结构内部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零声母与零韵母》(原载于Language42:300—302,1966)提到,1948年,赵元任指...[继续阅读]
周法高《中国语的特质及其变迁大势》(《大陆杂志》9.12:11—14,1954)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意识。李壬癸《语音变化的各种学说述评》(《幼狮月刊》44.6:23—29,1976),竺家宁《善变的嘴巴:汉语音演化的几个模式(上)》(《国文天地》29:66—...[继续阅读]
有关中国汉语音韵学学者理论研究的论著不少,比如邱德修《王国维在声韵学上的成就》(《中华文化》1:177—205,1994),竺家宁《王国维先生在唐代韵书研究上的贡献》(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浙江海宁1994)、《高仲华先生在等韵学...[继续阅读]
丁邦新编《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1974)341—352页收有董同龢《声母、韵母的观念与现代的语言分析理论》一文。丁邦新在433页《编后记》中将该文列在董同龢“汉语方言的调查”贡献中,但又强调其“在一般语言学上也有贡献...[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