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背溪文化遗址位于宜都市城关镇北约10.5公里处,1983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下层获得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在此前后,还调查发现了宜都孙家河、枝城北等同类性质的遗址,并进...[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城背溪文化遗址位于宜都市城关镇北约10.5公里处,1983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下层获得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在此前后,还调查发现了宜都孙家河、枝城北等同类性质的遗址,并进...[继续阅读]
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西起渝东,东至洪湖,南达湘北,北抵荆山,横跨鄂渝湘三省市。虽说大溪文化是以1959年发掘的重庆巫山大溪遗址而命名的[1],但其中心区域却在湖北江汉平原以南以西地区。经调查,仅湖北境内已发现大溪文化遗址近...[继续阅读]
屈家岭文化得名于屈家岭遗址。屈家岭遗址位于京山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屈家岭村,它是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4年文物调查时发现的[1]。此后,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过三次发掘。第一次是在1955年2月,发掘面积80平方米;第二次是...[继续阅读]
石家河文化得名于1955年发掘的天门市石家河镇的贯平堰、石板冲、罗家柏岭等遗址[1]。上述遗址一度被有些研究者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桂花树三期文化”、“湖北龙山文化”、“季家湖文化”以及“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等...[继续阅读]
湖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按理说,当时也会使用木质、竹质和骨质的工具,但因木、竹容易腐烂,很难保留到今天;而南方的土质酸性较重,又不利于骨质器的保存。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一种工具可能有...[继续阅读]
水稻种植必须具备一定的气候条件,而有关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湖北地区的气候条件是适宜于水稻生产的。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宜都红花套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亚洲象(E1ephasmaximus)牙齿5颗,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今要温暖湿润得多。据...[继续阅读]
城背溪文化时期稻作农业虽然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渔猎和采集仍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在考古资料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反映。首...[继续阅读]
聚落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当时聚落遗存的主要形态是洞穴或贝丘遗址。遗址的规模一般都很小,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可能是小型的氏族公社。湖北境内属于这一时期后段的城背溪文化遗址,面积大都只有几百平方米,说明...[继续阅读]